|
|
|
■
汶川抗震救灾经验法律化、制度化
“地震预报”成为与地震相关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两年来,在原有《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基础上,相关各部门纷纷修订和确定一系列法规,加大投入建设高密度、数字化的地震台网,在监测方面“下了血本”……[详细] |
|
■ 一成灾区干部仍抑郁
据中科院心理所危机干预中心于2009年1月10日至15日对北川86名干部进行调查表示(如左图),11%的干部有较重的抑郁状态,36.9%的干部有严重创伤反应,28.6%的干部感觉心理压力很大,60%的干部感到需要心理服务。[详细] |
|
■
建筑抗震设防、尤其校舍安全成重点
地震让建筑在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强烈运动下,转瞬成为废墟。什么样的建筑更适宜人类生存,我们的建筑是否符合设防标准?美国地震专家奥尔特穆尼直言不讳,“被中国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建更好的建筑”……[详细] |
|
■ 灾区小朋友心灵成长日记
尽管不愿把悲伤的往事重提,但很多人在这个初夏的五月都还是会不自觉地回想起去年经历的那场灾难。已年过去了,再去的同胞们是否已经摆脱悲伤,满怀重建家园的信心?我们尤为牵挂——灾区的孩子们过得还好吗?[详细] |
|
■
中国有了自己的国际重型救援队伍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隔两年发生,都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从前后的对比来看,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比两年前确实更加成熟、专业。救援工作每向前迈进一步,就意味着在灾害发生后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详细] |
|
■ 心理援助者来了又走作用多大大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
许多国家派出国际紧急援助队及专家深入震区,提供经验和专业技术支援。时隔一年,如今的灾区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呈现?他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