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奧秘共2頁   第16-2條    下一頁
熬夜改變基因 或誘發慢性病[2015-08-04 08:22]
  回放: 最近,《臨床內分泌學和新陳代謝期刊》發表了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招募了15名健康的男性志願者進行睡眠實驗,發現一夜不眠后,志願者生物鐘核心基因的表達發生了改變。 疑問: 僅僅通宵一晚就會改變基因表達?睡眠和哪些…
人造器官,遙遠的征途[2015-07-31 08:28]
  科學家希望通過人造器官來滿足器官移植的需要。本版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自從多能干細胞具有向特定器官分化的能力被發現以來,人造器官已經成為了干細胞應用的主要方向。然而,從一滴血,到一段血管、一塊軟骨、一片皮膚,再到最終的肝臟、腎臟乃至心臟,人類的人造器官“夢”依然充滿挑戰…
研究揭示希區柯克影片如何影響人腦[2015-07-30 08:09]
  電影制作人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以“懸念大師”著稱是有原因的,但觀看他的電影如何影響人們的大腦?Futurity網站日前報道稱,研究人員認為,一部電影的敘事情境的確會影響在懸疑片段出現時人眼首先關注哪裡。 為此,他們讓18人在一部核磁共振成像機器下觀看了《西北偏北》和其…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2015-07-28 00:58]
  科技日報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聶翠蓉)美國文安德研究所(VARI)的科學家們近日揭示出植物蛋白TOPLESS與負責關閉基因的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該發現為研究人類和動物體內的同類基因沉默機制提供了通用模型,因為人體中也存在與TOPLESS類似的蛋白,這些蛋白與某些腫瘤形成有關…
科學研究表明:馬虎,可能是一種病[2015-07-24 13:16]
  ■本報見習記者 袁一雪 孩子看起來聰明伶俐,但成績就是上不去﹔口齒清晰卻無法順利地閱讀課文﹔手腳協調但寫字卻大小不一、左右相反、錯別字連篇……這樣的孩子是因為粗心馬虎還是故意為之?家長別急,如果遇到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 他們智力無恙,但是在讀寫…
中外科學家用最強激光照亮人體未知信號通路[2015-07-22 11:02]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國際上28個實驗室組成的交叉團隊經過聯合攻關,利用世界上最強X射線激光,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阻遏蛋白(Arrestin)復合物的晶體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傳導領域的重大科學…
破譯“造人”密碼 科學家追溯人類進化[2015-07-22 08:28]
  科學家將HARE5 增強子插入小鼠胚胎。圖片來源:J. LOMAX BOYD 等 2006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計算學家宣布,他們瞥見了讓人類之所以為人的DNA。他們比較了脊椎動物的基因序列,並設計出一個包含約50個DNA區域的列表,這些區域在許多動物中完全相同…
腦海中反復出現同一旋律源自“耳朵虫”神經基礎[2015-07-22 08:14]
  如果你無法將凱莉的歌從腦海裡移走,那麼就要怪你的大腦了。最新研究發現,在腦海中反復聆聽同一旋律的經歷似乎和大腦結構中的物理差異有關。此項研究首次分析了“不自主的音樂想象”或者說“耳朵虫”的神經基礎。 為了找到是什麼讓一些人更容易遭受“耳朵虫”的侵擾,由英國倫敦大學Lauren…
科學家研究發現: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2015-07-21 09:34]
   英國一個研究團隊對各國人口基因的研究發現,得益於遺傳多樣性,人類進化得比祖先更聰明,並且身材更高了。這一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
科學家獲得人手進化新發現[2015-07-15 07:58]
  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黑猩猩和人類最后共同祖先的手相比,人手的比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一發現表明,現代人手掌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很早以前形成的,並不是石器制造背景下因為選擇性壓力造成的結果。 人手的拇指與食指的比例(拇指相對於食指的長度)較大。這是…
最新研究:吃貨其實是一群自控力很強的人[2015-07-14 13:53]
  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進行了一項名為《非飢餓狀態下機會性零食攝入的心理學預測因素》,通俗而言,就是研究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吃飽的情況下繼續進食。結果意外發現,原來所謂的“吃貨”往往…
美科學家調查研究:測量青年人衰老新方法問世[2015-07-13 08:10]
  近日,科研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了一種量化青年人衰老程度和速度的方法。全球人口衰老,與年齡相關疾病和失能增加,推動了對抗衰老干預手段的需求。 美國杜克大學的Daniel Belsky及其同事研究了1972~1973年出生的個體的代表性樣本954人,並對他們…
美科學家研究發現:睡不好覺易痴呆[2015-07-10 09:50]
  老年痴呆症在病理上主要表現為腦細胞損傷,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過多沉澱。美國科學家發現,睡眠不好會促進該蛋白沉澱,加劇大腦損傷。這一發現為通過改善睡眠緩解老年痴呆症症狀帶來了希望。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選取26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腦成像技術和其他診…
日研究人員發現腦內一種?能調節食欲[2015-07-08 09:54]
  日本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在動物實驗中,弄清了腦內一種?負責調解食欲的機制。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開發出控制食欲的新方法。 此前,研究人員已知腦內弓狀核神經細胞表面上存在的“鈉鉀轉運體”?與調解食欲有關,不過一直不清楚其詳細機制。 日本自治醫科大學和國際醫療福祉大學…
研究:人腦如何重組記憶碎片 海馬體起中樞作用[2015-07-06 08:26]
  英國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人腦可以通過一個特殊機制將分布在腦部不同區域的“記憶碎片”組合在一起,形成人們平時腦海中的完整記憶。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6名志願者進行了記憶測試,並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腦部進行掃描,以觀察記憶過程中腦部不同區域的反應…

本網原創

排行榜

產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