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頻道首頁
|
網站地圖
新 聞
獨家
動態
美圖
花絮
解讀
航 天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互 動
月球車C計劃
月 球
傳說
運動
起源
環境
資源
形貌
系 統
探測器系統
運載火箭系統
發射場系統
測控系統
地面應用系統
快訊:
嫦娥三號登月一周年:狀態良好繼續超期服役
[玉兔午休后投入工作]
[科學家日夜兼程守護]
[成功互拍 兩面五星紅旗交相輝映]
[高清:著陸器國旗版全景圖]
[開始月面科學探測(圖)]
嫦三副總師:載人登月未立項但已在研發
【解讀】三大秘笈保障“玉兔”美夢
【進展】嫦娥三號月球車首次月夜休眠
【解密】嫦娥五號:首次嘗試“彈跳式”返回
【幕后】嫦娥落月“黑色720秒”的台前幕后
【進展】“玉兔號”“午休”后已工作24小時
【解讀】北京飛控日夜兼程守護“嫦娥”“玉兔”
【后續】探月三期將無人自動採樣返回
【進展】嫦娥三號目前在月球上“工作得非常好”
【解讀】嫦娥三號並沒有花太多錢 僅佔GDP萬分之幾
【解讀】嫦娥三大創新和特色:尋天、觀地、測月
■ 嫦娥追蹤
外媒:嫦娥三號軟著陸成功是中國航天的一大飛躍
“玉兔”號結束“午休” 拍出月面全景圖片
嫦娥三號兩器互拍結束 兩面五星紅旗交相輝映
日夜兼程守護“嫦娥”“玉兔”
高清圖片:嫦娥三號著陸器國旗版全景圖
■ 技術解讀
天上的“嫦娥”離地上的我們有多遠?(組圖)
眾多航天技術融入百姓生活
嫦娥三號使用國產計算機系統 或將發展民用
■ 幕后人物
嫦娥三號飛控試驗隊:六年歷練,一月崢嶸
嫦娥三號探測器創新團隊:夢之隊為嫦娥鋪路
嫦三探測器熱控研制團隊:為嫦娥保暖 助嫦娥探月
flash content
會客廳
嫦娥三號訪談
專家李海濤、黃曉峰做客人民網訪談,現場解讀落月過程
關軼峰、魏彥祥解讀“嫦娥三號”著陸器
劉建忠、申振榮做客人民網,解讀玉兔怎落月
嫦娥三號發射 劉俊澤、王永富同步解說
申振榮解讀嫦娥三號與嫦娥一、二號本質區別
>視頻
3D模擬
“嫦娥三號”發射奔月 玉兔巡視全程
回顧“嫦娥二號”
3D模擬嫦娥三號發射段和月球車巡視全程
直播連線:各系統准備就緒 發射倒計時
觀天觀地觀月全覆蓋 月球“空降兵”
世界各國探月工程大事記
評論
龐之浩:航天和每個人的關系絕不止“半毛錢”
嫦娥落月奠定中國探月國際陣營“第二集團”…
法國媒體高度評價嫦娥三號落月
中東通訊社:中國已經成功實現了其歷史上的…
俄媒體關注“嫦娥”首次落月
嫦娥日歷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本網前方
高清組圖: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月球車互拍
快訊:導航相機傳回的圖像十分清晰
快訊:今晚還將獲得“玉兔”月球車上的國旗圖像
快訊:北京飛控中心再一次進行通訊測試工作
快訊:飛控中心大屏幕開始顯示嫦娥三號著陸點…
快訊:北京飛控中心靜候嫦娥三號兩器互成像試驗
視頻採訪
訪談直播:專家解讀“嫦娥三號”落月
視頻訪談:專家解讀嫦娥三號著陸器
嫦娥三號“落月”有精准測控保障
嫦娥三號12月上旬擇機發射 肩負三大目標三…
嫦娥三號月球車定名“玉兔”號 將漫步月球虹灣
直播:嫦娥三號兩器互拍
間隔
10秒
15秒
30秒
1分鐘
2分鐘
5分鐘
自動刷新
手動刷新
文字直播
全文實錄
余建斌
吳月輝
李維娜
趙竹青
魏青成
李岩
熊旭
王曉嘯
胡雪蓉
嫦娥美圖
新聞發布
點火發射
中途修正
近月制動
探測器著陸
兩器分離
月面巡視
分析研究
flash content
解讀嫦娥
嫦娥三號上的五星紅旗不一般
長三乙增強型火箭三子級貯箱減重攻關
嫦娥三號乘坐大號“座椅”奔赴月球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展展望
加強火箭質量,為嫦三發射掃清障礙
控制系統為“嫦娥”導航
嫦娥三號使用國產計算機系統 或將發展民用
玉兔巡月第七天 北京飛控中心日夜兼程守護
日夜兼程守護“嫦娥”“玉兔”
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嫦娥三號”圓夢月球
嫦三有效載荷發射場試驗隊為科學目標與航天工…
月夜漫長 低溫極寒 “玉兔”休眠應對月夜
“嫦娥”緣何明眸善睞
對比美蘇探月技術 嫦娥玉兔探月不走尋常路
探測器
火箭
測控
發射場
地面
與嫦娥一號、二號對比
【工程名稱】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工程階段】
探月一期
探月二期
探月二期
【運載火箭】
長征三號甲
長征三號丙
長征三號乙
【探測器重量】
約2350KG
2480KG(含燃料)
3750KG
【探測器壽命】
預計壽命1年
預計壽命半年
預計壽命著陸器1年,月球車3個月
【到月時間】
14天
7天內
5天
【奔月形式】
先繞地球7天
直飛繞月
直飛著陸
【繞月軌道】
200公裡
100公裡
著陸月表
【圖片分辨率】
120米
10米
約0.05米
CHANGE~!CHINA~!快來參與“月球車C計劃”。
縱橫月球崎嶇不平的表面,和“玉兔號”月球車一起使命。上坡,爬坑,採集月球土壤,研究月球表面環境,當然還要給月球近距離拍照。
快來贏取月球車仿真模型大獎吧~
月球車C計劃
航天人自評
組圖:劉俊澤、王永富現場解讀嫦娥三號發射…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玉兔”留在月球不…
歐陽自遠院士自豪講述:中國人有能力探測更遠
許達哲指導嫦娥三號發射:樹中國航天新裡程碑
歐陽自遠:“玉兔”拍攝面積沒海澱區大
白春波:嫦娥三號的“金手指”
劉敏:一切為了深空設備研制
劉俊澤:我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能力更強了
張振中:嫦娥三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歐陽自遠:月球或是地球未來的“救命草”
李春來:嫦娥工程確實非常能鍛煉人
吳季:嫦娥工程會帶動我國各行各業發展
張慶偉:我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談探月工程
劉俊澤:從嫦娥二號傳回數據看不出商用或民…
微博
媒體評論
人民日報:創新征程上的歷史性跨越
人民日報:發揮優勢就能攀高峰
人民時評:奔月 讓中國人的心共同…
人民日報:月球探測 新世紀再起高潮
人民日報:探索者的腳步最動人
人民時評:誰送“嫦娥”奔向月 千…
人民日報:落月先鋒上九天 現場目…
中國青年報:嫦娥奔月 夢想啟程
新華社:美麗的嫦娥 和平的使命
新華社:嫦娥二號曼妙奔月
我繼美國后擁有虹灣高精度數據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跳…
評論:雲帆直挂高邊疆 強者對話外…
今日談:當我們離月球更近
美阿波羅240億美元換幾千億 中…
航天測控手段實戰中升級 深空夢想…
輝煌十一五:載人航天不斷發展 漫…
人民日報:“嫦娥”人用行動展示“…
評論:雲帆直挂高邊疆 強者對話外…
前輩歷程
張慶偉:永遠都是新起點
歐陽自遠 為了嫦娥早日見到娘家人
歐陽自遠評孫家棟:他是一部中國航天的發展史
錢學森、嫦娥團隊獲2007感動中國大獎
慶祝"嫦娥"發射成功緬懷我國空間科學奠基人
幕后故事
歐陽自遠:中科院 探月工程的龍頭和龍尾
香港四名科學家參與嫦娥工程 均"背景顯赫"
用激情與赤誠抒寫中華民族飛天的詩篇——記…
用頑強的斗志 吟唱青春之歌——記165…
“常勝將軍”的秘訣——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管理經驗
80后新星
總體主任設計師饒煒:用青春熱血繪嫦娥藍圖
嫦娥總師平均40歲 年輕化得益航天飛速發展
平均29.5歲 把“嫦娥”送入太空的年輕人
9名“預備小院士”有望親歷嫦娥二號發射
了解月球
形貌
日本公布繞月衛星拍攝的最新月球表面…
為什麼月球正面與背面有很大區別(圖)
月球撞擊坑和環形山(圖)
資源
月面上特別荒涼,人類去月球上做什麼?
月球表面特殊環境開發利用前景
月球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前景
環境
月球環境特殊 登月航天員選拔更嚴格
月壤特性和月塵環境對月球車的影響
月球大氣環境對探測器的影響
起源
月球誕生新說:45億年前大核爆形成…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三 —— 俘獲說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二 —— 同源說
運動
“智慧一號”探測器將於9月撞擊月球
兩個月前月球遭遇一次隕石“轟擊”
月球特殊礦物或來自隕星撞擊殘余
傳說
說說月亮與中秋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
吉普賽傳說—月亮的孩子
中秋月餅的美麗傳說(圖)
中國探月
繞
落
回
第一步:繞
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實現首次繞月飛行
第二步:落
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並攜帶月球車就位探測
第三步:回
即發射月球採樣返回器,表面軟著陸採樣,將樣品帶回地球
編月圖探結晶 863項目探月工程數據應用通過驗收
歐陽自遠:對嫦娥一號數據的開發挖掘還遠未結束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目前沒有時間表和路線圖
嫦娥二號蟬聯中國飛最遠的航天器 最遠或到3億公裡
歐陽自遠:嫦娥五號計劃2017年發射
中國主張和平利用外空 反對外空武器化
中國航天
人類探月史
1959年1月
前蘇聯
首顆探測器
1964年7月
美國
發射探測器
1969年7月
美國
載人登月
1970年9月
前蘇聯
採樣返回
1990年1月
日本
發射探測器
2003年9月
歐洲
發射探測器
2007年10月
中國
發射探測器
2010年10月
中國
嫦娥二號
……
……
……
各國探月
【美國】航天局宣布在月球表面發現岩…
【美國】NASA激光通信系統創地球…
【歐洲】伽利略計劃首批衛星將於10…
【歐洲】歐洲航天局擬於2018年登…
【日本】機器人宇航員將於8月抵達國…
【日本】日科研團體公開探月車實驗 …
【俄國】俄航天員將於11月9日在太…
合作單位
國防科工局
總裝備部政治部
中國科學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研究院
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
合作媒體
《人民日報》
《中國航天報》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