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清华天津高端院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密码”
专家:病毒变异尚未导致病情加重或疫苗失效
2020年直播带货走红 “云上”消费维权突出
全球城市地区到2100年可能升温4℃以上
2020年“体检”报告:北极正上演“冰与火之歌”
科技创新点亮我国冰雪运动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劲增 企业已逾500家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整合医疗健康数据 攀枝花建“智慧康养大脑”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这样攻坚
MiniApps标准工作组成立 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市场规模达19亿
“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两院院士评出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科技部: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将起到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部: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应用不公该如何规制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云电脑全面铺开将节省算力资源超60%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实现“从一到二”跨越
国家发改委: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家国情怀 报效桑梓系列报道(2))
算法不能变算计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迄今最早类星体距地球一百三十亿光年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无人化采煤还远吗?智能化建设给出答案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不公如何规制
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有助拯救强迫症
地球自转变快 我们要“加速”过新年了?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大海捞针!“中国天眼”搜索脉冲星有多难
随着昔日“射电之王”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坍塌,全世界只剩下一只射向宇宙的“大眼睛”——“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自2016年竣工以来,就表现出“极强的灵敏度”,截至目前,基于FAST数据发现的脉冲星超过240颗,在同一时间段位居世界第一。
科技
地球自转变快 我们要“加速”过新年了?
今年年初,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时间频率组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从2020年的年中以来,地球的自转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逐渐变慢,怎么突然变快了呢?难道说地球也想让2020年快点过去,早些进入2021年? 潮汐使地球自转变慢 地球为什么会有自转?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新生的太阳周围围绕着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
科技
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有助拯救强迫症
科技日报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张梦然)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时代要来临了吗?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18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将频率调谐到控制学习和奖励选择行为的脑网络活动模式的低频电刺激,将能减少人们的强迫行为,效果最长达3个月。研究结果表明,无创、个性化的脑回路疗法,具有治疗个体某些行为和相关症状的潜力。
科技
第二剂疫苗延迟接种可能刺激病毒有害进化
英国曾在去年12月30日决定,将两次新冠疫苗注射时间间隔由临床试验中的3到4周延长至12周;此前,美国政府预留了一批疫苗,用于第二剂疫苗的接种,但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局决定扩大接种人群范围,并不再保留本用于第二次接种的疫苗。由于新冠疫苗供应的稀缺,延迟或取消注射第二支疫苗已成为部分国家的新方案。
科技
治疗精神分裂症,首个纯“国产药”来了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长的处方单上,“纯国产”缺席,“国外技术”成了主角。现在,好消息来了。
科技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打造我国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试验田”
“这标志着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又迈出新的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在11月29日举行的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上表示。
科技
|
科学界
国务院通报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转办情况: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赵竹青)2020年10月,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的统一部署,14个国务院督查组分赴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督查,先后走访1300多个基层单位,访谈近5000名干部群众、企业负责人、创业者等,收集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1200余条。对属于地方政府职责范围的意见建议,督查组已及时转交相关省(区、市)政府研究办理;对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意见建议,国办督查室整理后转送相关部门研究办理。
科技
|
科学界
|
独家
国务院通报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转办情况:进一步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赵竹青)2020年10月,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的统一部署,14个国务院督查组分赴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督查,先后走访1300多个基层单位,访谈近5000名干部群众、企业负责人、创业者等,收集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1200余条。对属于地方政府职责范围的意见建议,督查组已及时转交相关省(区、市)政府研究办理;对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范围的意见建议,国办督查室整理后转送相关部门研究办理。
科技
|
科学界
|
滚动
院士专家联合倡议:守护论文质量 捍卫学风道德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赵竹青)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不忘职业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业》的倡议书,12位院士专家向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发出号召。 倡议书 不忘职业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业 2020年11月27日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
科学界
|
科技
|
滚动
我国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吕骞 赵竹青)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牵头编制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27日正式发布。本年度报告聚焦“南极冰盖变化”“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全球城市扩展与土地覆盖变化”3个专题,开展了相关的遥感监测与分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科学界
|
科技
|
滚动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 地理信息产业仍保持增长势头
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10月23日—24日在南宁举办。自然资源部在此间披露,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理信息产业仍保持增长势头。
科技
|
产业动态
发改委:规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对于个别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0月20日表示,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发展原则,加强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和指导,有序引导和规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秩序,做好规划布局。 当天,国家发改委召开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孟玮在会上介绍,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十分重要。
产业动态
|
科技
以数字经济促供需适配(市场漫步)
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海量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商家能更快速、更清晰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生产、经营策略,尽快调节供需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国消费市场红火,餐饮、旅游、文娱、零售等多个领域数据增幅亮眼;眼下,“双11”电商促销又拉开序幕,网购直播间里提前一个月便开始预售、加购。 近期消费市场强劲复苏呈现出明显依托国内市场的特点。
产业动态
|
科技
算力需求激增驱动IC产业变革
“目前整个世界的半导体产业界正在经历变革,中国IC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蕴含了极大的机遇,芯片架构和算力升级或将成为关键。” 10月14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上海开幕。
产业动态
|
科技
数字中国开启发展新引擎
6月,阿里云发布城市大脑3.0,该版本更加强调数据智能,通过感知能力的强化,致力于全城市要素数据的智能化深度融合。 阿里云供图 10月13日,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现场,观众体验电子竞技。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新材料牵手健康产业 石墨烯应用再拓展
6日,国内石墨烯科研领域领军企业深圳烯旺新材料公司与健康产业仁源集团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召开联合发布会,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公布联合投资成立“烯之源”品牌。未来,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探索如何将石墨烯科技更好应用到健康产业当中,减少亚健康、慢性病等带来的困扰。
科技
|
技术创新
我自主研发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
9月12日,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本源量子公司董事长孔伟成表示,基于本源量子自主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悟源将面向全球用户提供真实的量子计算服务。 据介绍,悟源是一台能够脱离实验室环境稳定运行的超导量子计算系统,也是国内率先实现工程化的量子计算机。
科技
|
技术创新
办案用好“硬科技” 银川公安探索建设智慧警务系统
“才两年,破案方式升级了好多。”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良田镇派出所所长马守宝感慨。
技术创新
|
科技
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问世 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相当
接收到语音指令后,经过训练的3台机器人分别担任了巡逻、救援、工程检修“特种兵”,模拟合作开展抗洪救险任务。在类脑计算机的控制下,机器人可根据指令切换兵种……在之江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了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的应用演示。
科技
|
技术创新
天府之国的这只“熊猫”是如何飞起的?
熊猫是天府之国的象征。天府之国还有一只“功夫熊猫”,借助金融科技推动转型,这就是以熊猫为标识的四川天府银行。
技术创新
|
科技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赵竹青)“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这一生态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9日凌晨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滚动
|
独家
|
探索发现
减缓消融,科学家给冰川盖“被子”
过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数冰川在快速消融。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外,科学家们也开始从冰川本身入手。
探索发现
|
科技
我科学家把微波测量灵敏度提高1000倍
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和肖连团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样机,极大提升了微波电场场强的探测灵敏度,微波测量灵敏度达55nV/(cm·Hz1/2),优于之前国际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测微波场强约400pV/cm,优于之前国际最好水平10000倍。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物理学》。
科技
|
探索发现
载人深潜 逐梦深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深海大洋作为地球内层空间,蕴藏丰富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从单项到系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技
|
探索发现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小行星表面采集岩石样本
美国宇航局(NASA)19日宣布,“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将于20日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收集太空岩石样本。 NASA称,这颗被命名为“本努”的小行星,其表面有许多砾石堆积。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赵竹青)“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这一生态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9日凌晨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滚动
|
独家
|
探索发现
减缓消融,科学家给冰川盖“被子”
过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数冰川在快速消融。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外,科学家们也开始从冰川本身入手。
科技
|
探索发现
我科学家把微波测量灵敏度提高1000倍
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和肖连团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样机,极大提升了微波电场场强的探测灵敏度,微波测量灵敏度达55nV/(cm·Hz1/2),优于之前国际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测微波场强约400pV/cm,优于之前国际最好水平10000倍。 该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物理学》。
科技
|
探索发现
载人深潜 逐梦深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深海大洋作为地球内层空间,蕴藏丰富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从单项到系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探索发现
|
科技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小行星表面采集岩石样本
美国宇航局(NASA)19日宣布,“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将于20日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收集太空岩石样本。 NASA称,这颗被命名为“本努”的小行星,其表面有许多砾石堆积。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独家专稿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手推动中央企业科…
中国本土抗癌新药“出海” 协议总金额超…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月球样品怎么用?国家航天局发布管理办法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