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第九十九号元素锿基本化学性质首次揭示
艾滋病病毒疫苗一期临床成果显著
云游博物馆 | 这9个关于牛的“冷知识”,您知道吗?
我国又一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
中科院一研究所90人离职:人才流失病在哪,何药可医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29))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5G高新视频实验室落户北体大
上海科技馆:金钱肚和毛肚是牛的第几个胃?
康乐县博物馆: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牛耕地的?
国家动物博物馆:野牦牛是不是最大的牛?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中国古动物馆:最早繁盛的牛类动物是哪种牛?
浙江自然博物院:羚羊也是牛科动物吗?
北京自然博物馆:寒冷的大东北为什么会有水牛?
如何解决老人扫码点餐等使用智能技术困难?商务部回应
报告:全球计算力指数排名美国居首 中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中国科学家提出并验证野生稻驯化新策略
让“中国创造”,擦亮深邃“天眼”!
为啥这里的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上下游联动,给汽车产业注入“芯”动力
守护“地球之肾”,法律和科技缺一不可
探秘“华龙一号”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
平凡少年勾勒江城世界 游戏微电影温暖无数人心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天津自然博物馆:牛吃草,为什么还能长那么壮?
北京天文馆:丑牛,是说牛很丑吗?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犀牛是牛吗?天牛、蜗牛为什么也叫牛?
水乡乌镇的“科技奇遇”(我的侨乡·我的家(17))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2月天象:元宵月儿十六“圆”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多去田间地头找课题(创新谈)
给四足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创新故事)
机器人挑战“火星探索”
被疫情击碎的心 他拿AI去缝合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科学家实现纳米材料界面的原位精准原子级调控
春节疫情防控怎么做?钟南山最新研判来了
返乡列车上怎么防病毒?官方回应
城市大脑再进化 首善之区更智慧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中国科大新成果:为解决全球红细胞紧缺难题提供新思路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程临钊教授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在体外生产红细胞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红细胞紧缺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介绍,科研人员首次建立了人外周血来源的红系祖细胞体外大量扩增和高效脱核的培养体系,并利用小鼠输血模型验证了该体系所产生红细胞的功能。
科技
科学家新发现:6.3亿年前地球深层海水发生氧化
氧气是复杂多细胞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之一。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其深层海水是否发生了氧化?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日消息,该所副研究员王伟等人展开研究,为当时海洋的氧化状态提供了新的证据,相关成果已于1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地质学》。
科技
对抗癌症,我们已经有了这些利器
编者按 癌症对人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曾经,它让人闻之色变。
科技
科技自立自强,江苏交出高分创新答卷
结构探伤、系统陆上运行……最近,“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正和研究团队对凯旋后的潜水器“奋斗者号”进行体检。令叶聪自豪的是,经过八次万米级别的深潜试验、作业,该潜水器仍状态良好。
科技
论文调查结论如何得出?专家为你释疑解惑
1月21日,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针对公众关心的相关问题,2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复核专家组副组长巴德年院士。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牛铮:给地球“拍照” 生态环境监测离不开卫星遥感
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牛铮做客人民网科技视频访谈栏目《智者有言》。(人民网 唐宋摄)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赵竹青)“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卫星遥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学界
|
科技
|
滚动
专家学者建议:研制国家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
11月26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该书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及其团队完成的第19部年度报告,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科技
|
科学界
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路
在11月17日的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郭少军4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与记者进行交流座谈。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们就坐在货车后厢里。
科技
|
科学界
中国在5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科研产出全球第一
11月18日,全球信息分析和科技医学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以科研的力量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报告,以提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努力的关注。 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在16个可统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中,有15个领域的相关科研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十;其中与5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科研产出居世界第一。
科学界
|
科技
“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人探索科学“无人区”
“十年前一个冬夜,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突然顿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我就申请了德国的博士后职位。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但我的导师万卫星坚定地支持了我。
滚动
|
独家
|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大数据时代防止“裸奔” 立法当如何作为
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殊时期收集个人信息也成为常态,一些小区甚至开始实行人脸识别。问题是,这些信息到底该怎么收集处理?怎么保存保管,一旦泄露怎么追究责任?要知道,“身份证、手机号、姓名、住址,再加上生物信息,就是每一个人最全的信息了。
科技
|
产业动态
现场直击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引擎助力“双循环”
孩子们在参观智慧海洋展区的远海养殖装备。 长安大学学生赵阳(左)与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李岩组成“乘风破浪的2020”战队,获得峰会大数据赛道一等奖。
科技
|
产业动态
人工智能为电影注入丰富可能
电影《地道战》利用AI修复的效果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我的1919》利用AI修复的效果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从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到不再需要眼镜的新3D技术,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电影行业。人工智能(AI)是其中影响极大、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技术。
科技
|
产业动态
5G加快商用保持适度超前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快推进5G商用,目前已建成开通5G基站超60万座,5G终端连接数超过1.5亿。实现了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后发赶超。
产业动态
|
科技
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刘园园)10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活动周正式启动。 李克强说,今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云上”启动,大家在线上见面,但创业热情若在咫尺,创新活力触屏可及。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中美创建微米级元DNA结构 有助设计更复杂电路和纳米器件
科技日报北京9月8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颢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创建出一种新型元DNA结构,这些元DNA结构可自我组装成形状各异的微米级结构,应用于光电子学及合成生物学领域,从而促进信息存储和加密等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解释,DNA结构的独特特征使其可用作复杂纳米结构和设备的通用组件。
科技
|
技术创新
小猪“读心术”实现突破,意念控制机器还远吗?
被形容为大胆激进的特斯拉汽车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最近又展示了他旗下脑机接口公司的最新进展。 一枚硬币大小、可植入颅内的无线脑机接口设备,一台能操作植入手术的机器人,以及一头颅内已植入该脑机接口设备的小猪,是在线直播的三个“主角”。
技术创新
|
科技
走!带你去逛服贸会
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国药集团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新冠灭活疫苗。 本报记者 徐佩玉摄 科兴中维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实物。
科技
|
技术创新
插上科技之翼,让物料管理变得更“聪明”
今年以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坚持“守正出奇、创新赋能”,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料场进行改造,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该公司以系统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信号控制,建设了一个集信息采集、传输、显示功能于一体的科学高效的物料LED显示系统,实现了物料管理的线上运行,通过LED电子显示屏,物料管理更直观。
科技
|
技术创新
打造“计算之城” 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在汉启用
9月1日,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正式启用。中心将依托武汉市鲲鹏产业发展政策,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业力量,共同构建开放的鲲鹏软硬件生态和联盟,促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行业应用等软件体系向鲲鹏软硬件生态迁移,助力武汉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
科技
|
技术创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联合国报告:过去20年气候灾害数量增长“令人震惊”
据新华社联合国10月12日电 (记者王建刚)第三十一个国际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合国12日发布报告说,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令人震惊”的增长。 这份题为《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的报告由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灾害流行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科技
|
探索发现
10月14日火星冲日 火星进入全年最佳观测期
据广州市五羊天象馆预报,今年10月14日火星冲日,这是前年7月27日以来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 火星冲日,是说火星、地球和太阳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火星与太阳的视赤经相差180度。
探索发现
|
科技
德国北极科考船队:全球变暖 北极恐面临“夏季无冰”
气候变化,北极垂危!德国电视一台12日报道,德国北极科考船“极星号”结束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北极探险活动,周一返回不来梅港。他们带回北极垂危的毁灭性证据,并警告北极恐将在数十年内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
科技
|
探索发现
36千米/秒!声波最大速度上限算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光波的传输速度设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其“孪生兄弟”——声波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时是否也有速度上限。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中指出,他们发现了声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约36千米/秒,了解这一值有望让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受益。
科技
|
探索发现
富锂巨星高寿几何?恒星“心电图”揭晓答案
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借助我国重大基础科技设施LAMOST巡天数据和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通过监听恒星的“心跳”,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其实比之前认为的更“老”一些,它们都是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联合国报告:过去20年气候灾害数量增长“令人震惊”
据新华社联合国10月12日电 (记者王建刚)第三十一个国际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联合国12日发布报告说,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令人震惊”的增长。 这份题为《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的报告由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灾害流行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科技
|
探索发现
10月14日火星冲日 火星进入全年最佳观测期
据广州市五羊天象馆预报,今年10月14日火星冲日,这是前年7月27日以来观测火星的最佳时机。 火星冲日,是说火星、地球和太阳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火星与太阳的视赤经相差180度。
科技
|
探索发现
德国北极科考船队:全球变暖 北极恐面临“夏季无冰”
气候变化,北极垂危!德国电视一台12日报道,德国北极科考船“极星号”结束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北极探险活动,周一返回不来梅港。他们带回北极垂危的毁灭性证据,并警告北极恐将在数十年内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
探索发现
|
科技
36千米/秒!声波最大速度上限算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为光波的传输速度设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学家一直不清楚其“孪生兄弟”——声波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时是否也有速度上限。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中指出,他们发现了声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约36千米/秒,了解这一值有望让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受益。
科技
|
探索发现
富锂巨星高寿几何?恒星“心电图”揭晓答案
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借助我国重大基础科技设施LAMOST巡天数据和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通过监听恒星的“心跳”,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其实比之前认为的更“老”一些,它们都是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独家专稿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朱雀二号火箭研制再获进展 整流罩分离试…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震撼瞬间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第34届世界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6月将在…
中科院: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