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第九十九号元素锿基本化学性质首次揭示
艾滋病病毒疫苗一期临床成果显著
云游博物馆 | 这9个关于牛的“冷知识”,您知道吗?
我国又一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
中科院一研究所90人离职:人才流失病在哪,何药可医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29))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5G高新视频实验室落户北体大
上海科技馆:金钱肚和毛肚是牛的第几个胃?
康乐县博物馆: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牛耕地的?
国家动物博物馆:野牦牛是不是最大的牛?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中国古动物馆:最早繁盛的牛类动物是哪种牛?
浙江自然博物院:羚羊也是牛科动物吗?
北京自然博物馆:寒冷的大东北为什么会有水牛?
如何解决老人扫码点餐等使用智能技术困难?商务部回应
报告:全球计算力指数排名美国居首 中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中国科学家提出并验证野生稻驯化新策略
让“中国创造”,擦亮深邃“天眼”!
为啥这里的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上下游联动,给汽车产业注入“芯”动力
守护“地球之肾”,法律和科技缺一不可
探秘“华龙一号”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
平凡少年勾勒江城世界 游戏微电影温暖无数人心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天津自然博物馆:牛吃草,为什么还能长那么壮?
北京天文馆:丑牛,是说牛很丑吗?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犀牛是牛吗?天牛、蜗牛为什么也叫牛?
水乡乌镇的“科技奇遇”(我的侨乡·我的家(17))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2月天象:元宵月儿十六“圆”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多去田间地头找课题(创新谈)
给四足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创新故事)
机器人挑战“火星探索”
被疫情击碎的心 他拿AI去缝合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科学家实现纳米材料界面的原位精准原子级调控
春节疫情防控怎么做?钟南山最新研判来了
返乡列车上怎么防病毒?官方回应
城市大脑再进化 首善之区更智慧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刚柔并济 仿生机器人太空当“捕手”
近日,天津大学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中心康荣杰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款新型连续体仿生机器人,其刚柔并济的设计像一只灵巧的手臂。目前该成果已初步应用于空间非合作目标捕获的研究,有望成为一名出色的太空“捕手”,处理失效卫星和太空碎片。
科技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气调查取得重要突破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记者常钦)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十三五”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合作,开展了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攻关,在松辽盆地优选5个地区针对白垩系2个新层系部署的5口钻井均获得工业油气流突破,经评价,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油地质资源量75亿吨,梨树断陷沙河子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超5000亿立方米,开拓了松辽盆地油气资源接替新领域,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创新形成一套适用的页岩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形成选区评价、钻探工程和压裂试气三大陆相页岩油气关键工程技术体系,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
北京推动区块链技术体系研发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记者王昊男、潘俊强)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北京市政府等联合指导,国家电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北京微芯研究院等27家成员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27家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签订倡议书,发布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和包含供应链金融、碳交易生态网络场景在内的首批重点应用场景。
科技
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9.1%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记者韩鑫)工信部近日对外公布2020年我国机器人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37068台,同比增长19.1%,其中,2020年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9706台,同比增长32.4%。
科技
双曲线一号第2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失利
新华社酒泉2月1日电 2月1日16时15分,双曲线一号第2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家手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科技
|
科学界
韩启德:科技史研究重在揭示规律指导当今
11月14日,中国科技史学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致辞时,提了一个他最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要做有意义的研究。他认为,科技史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史料揭示规律、明白道理,指导当今”。
科技
|
科学界
面向更长远的未来 揭秘“科技扶贫”背后的辩证逻辑
科技扶贫,不仅是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让扶贫成效能够在贫困地区得以落地生根的“点金石”。通过向贫困落后地区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当地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经济受益,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滚动
|
独家
|
科技
北京硬科技二期基金启动
11月10日,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的2020硬科技生态战略发展大会上,“北京硬科技二期基金”正式启动。同时,宁波银行北京分行、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中国技术交易所、实创集团、中科创星共同签订战略合作,设立硬科技金融实验室。
科技
|
科学界
科研质量评价,江苏高校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
强化成果转移转化,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 科研质量评价,江苏高校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 本报记者 金 凤 对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科研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标准各异;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江苏省教育厅10月下旬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科研人员、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群体、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在减少评审项目数量、改进评价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等领域尝试改革。
科技
|
科学界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北斗芯片都是“中国芯”
“车辆使用北斗系统,能不能实现一两米精度、秒级误差的导航?”有听众问道。 “单靠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还有差距。
科技
|
产业动态
大数据开启疫情防控“新道路” 电科方案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日前在福州举办。记者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获悉,以大数据防控为代表的“电科方案”亮相其中“数字抗疫”展区。
科技
|
产业动态
百城千亿万企!中国电子发布现代数字城市解决方案
10月13日上午,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城市”分论坛召开,专家学者共聚福州,对话数字未来,深入思考当前背景下数字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坛以“抢占数字转型机遇,发展现代治理和现代经济”为主题,由工信部、福建省政府与中国电子主办。
科技
|
产业动态
“数字福建”建设20周年 智能制造助力高质量发展
10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参与承办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能制造分论坛在福州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智能制造助力高质量发展超越”,50位国家级行业协会负责人、高等院校教授专家,超100家智能制造领域知名企业代表,超200家省内智能制造重点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
科技
|
产业动态
迈向“氢”时代,2020氢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定州召开
10月12日-13日,由中共定州市委、定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氢能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北定州召开。大会通过演讲、路演、研讨等方式,凝聚氢能源与燃料电池行业创新前沿力量,推动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共促氢能利用与新技术发展。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数字化升级为金融科技插上“智慧”翅膀
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发展格局,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覆盖更广泛的客户基础。金融科技也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科技
|
技术创新
创新驱动,“金点子”变身降本增效“助推器”
近日,龙钢公司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敢于暴露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以及勇于突破自我的态度和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盯目标抓落实,从细化设备维护保养和提升通风除尘系统效果两方面着手,将人、机、物有机配合,在降本增效的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滤芯更换“双收益” 化验室在制备样品过程中,空气中产生大量粉尘,通风系统吸入气缸后,就会加速活塞组及气缸的磨损,会造成严重的“拉缸”现象,发动机吸入大量粉尘,导致发动机气缸严重磨损,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空气滤芯沾满灰尘,不但过滤能力下降,而且会防止空气流通,导致混合气体过浓而停止工作,对员工健康造成危害。
科技
|
技术创新
大学生创新展示智能物联网时代新场景
2020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在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通过在线视频答辩、6强争霸等竞赛环节的激烈角逐,共有32支队伍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环境俘能的城市地下管网实施监控系统”勇夺华为杯。
技术创新
|
科技
中国自主创新天地一体媒体融合技术登上国际标准舞台
2020年8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国主导的汽车多媒体标准在瑞士日内瓦国际电信联盟(ITU)SG16大会上顺利审议通过,经过全球公示后,近日已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发布。 该国际标准是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我国汽车、广电、互联网、电信领域的众多领军企业跨界合作、抱团发力、主动出击,为全球智能汽车、车联网和车载信息服务的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全球汽车媒体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科技
|
技术创新
“快应用”加速汽车行业线上化数字化进程
2020年,疫情的出现打破了各行各业的节奏,当线下销售需求减少,线上化和数字化的进程急需加快,汽车行业充满着新机遇与新挑战。 近年来,如何高效、低成本获客并转化是不少企业在思考的课题。
技术创新
|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水洞沟遗址: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融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仿古体验活动。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科技
|
探索发现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干细胞广谱抗病毒机制
人民网10月9日电 (赵永新、范琼、吕骞)和人类一样,植物感染病毒也会生病。植物病毒引发的病害是威胁农业生产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将带来毁灭性后果,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科技
|
独家
|
滚动
慧眼卫星又有新发现 窥见距离黑洞最近的喷流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卫星又有新发现! 9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慧眼卫星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keV)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研究表明,该振荡起源于黑洞视界附近喷流的进动。
科技
|
探索发现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董瑞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报告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为各国加强2030年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科技
|
探索发现
金秋十月 来看两年一次的火星冲日
天象早知道 金秋十月,行星活跃在夜空的舞台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天象就是发生在10月14日的火星冲日。另外两颗肉眼可见的地外行星——木星和土星的角距离也越来越近。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水洞沟遗址: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融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仿古体验活动。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探索发现
|
科技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干细胞广谱抗病毒机制
人民网10月9日电 (赵永新、范琼、吕骞)和人类一样,植物感染病毒也会生病。植物病毒引发的病害是威胁农业生产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将带来毁灭性后果,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科技
|
独家
|
滚动
慧眼卫星又有新发现 窥见距离黑洞最近的喷流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卫星又有新发现! 9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慧眼卫星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keV)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研究表明,该振荡起源于黑洞视界附近喷流的进动。
科技
|
探索发现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董瑞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报告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为各国加强2030年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科技
|
探索发现
金秋十月 来看两年一次的火星冲日
天象早知道 金秋十月,行星活跃在夜空的舞台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天象就是发生在10月14日的火星冲日。另外两颗肉眼可见的地外行星——木星和土星的角距离也越来越近。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独家专稿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朱雀二号火箭研制再获进展 整流罩分离试…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震撼瞬间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第34届世界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6月将在…
中科院: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