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第九十九号元素锿基本化学性质首次揭示
艾滋病病毒疫苗一期临床成果显著
云游博物馆 | 这9个关于牛的“冷知识”,您知道吗?
我国又一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
中科院一研究所90人离职:人才流失病在哪,何药可医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29))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5G高新视频实验室落户北体大
上海科技馆:金钱肚和毛肚是牛的第几个胃?
康乐县博物馆: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牛耕地的?
国家动物博物馆:野牦牛是不是最大的牛?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中国古动物馆:最早繁盛的牛类动物是哪种牛?
浙江自然博物院:羚羊也是牛科动物吗?
北京自然博物馆:寒冷的大东北为什么会有水牛?
如何解决老人扫码点餐等使用智能技术困难?商务部回应
报告:全球计算力指数排名美国居首 中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中国科学家提出并验证野生稻驯化新策略
让“中国创造”,擦亮深邃“天眼”!
为啥这里的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上下游联动,给汽车产业注入“芯”动力
守护“地球之肾”,法律和科技缺一不可
探秘“华龙一号”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
平凡少年勾勒江城世界 游戏微电影温暖无数人心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天津自然博物馆:牛吃草,为什么还能长那么壮?
北京天文馆:丑牛,是说牛很丑吗?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犀牛是牛吗?天牛、蜗牛为什么也叫牛?
水乡乌镇的“科技奇遇”(我的侨乡·我的家(17))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2月天象:元宵月儿十六“圆”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多去田间地头找课题(创新谈)
给四足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创新故事)
机器人挑战“火星探索”
被疫情击碎的心 他拿AI去缝合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科学家实现纳米材料界面的原位精准原子级调控
春节疫情防控怎么做?钟南山最新研判来了
返乡列车上怎么防病毒?官方回应
城市大脑再进化 首善之区更智慧
“智慧物业”搭起生活服务圈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新型聚变火箭将使到达火星速度快10倍
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聚变火箭,该设备利用磁场从火箭背面发射等离子体粒子,从而推动飞船穿越太空。与目前使用电场推动粒子的火箭推进器相比,这项创新技术将使人类奔赴火星的速度快10倍。
科技
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培养国防科技特色人才
对于国防军工行业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尤其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至关重要。去年,由航天科技集团国际交流中心所属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航天人才)建设运营的将才学院正式上线,经过不到半年的运营,将才学院已承接“线上+线下”项目数十期,“航天品牌、专业定制”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
科技
电子元器件拉动计划筑强国家现代工业根基
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就像建房要用到一砖一瓦,电子元器件隐身于整机产品中,渗透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
科技
区块链电子发票落地农贸市场
2月1日上午09:48,普洱市思茅区的市民张女士在五一农贸市场蔬菜摊位购买了6.8元的蔬菜,通过扫描摊位上的“开票码”,填写完整开票信息和支付金额后,成功开出一张区块链发票,并保存在了手机上。 “老板娘,要是这个菜不像你说的那样好吃,我可以拿着这张区块链发票来找你哦。
科技
有毒无毒?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学清单发布
记者1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许建初研究员和盛军教授团队合作,联合多国研究人员开展的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学考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了考证与循证分类系统,形成了目前最为全面的野生食用蘑菇科学清单。 “城乡居民对食用菌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野生蘑菇食用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怎么跑”? 这份文件指明发展新路径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科技
|
科学界
“煤代油”脚步更近了:我国煤化工再添“利器”
我们日常所用的塑料制品、化纤织物,其实背后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烯烃,需求量巨大。通常,它是从石油中来。
滚动
|
独家
|
科学界
科技部:继续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
人民网北京11月10日电(赵竹青)9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592号建议的答复。针对这份《关于加快推动燃料电池商用车发展的建议》,答复文件明确:科技部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凝练等工作,继续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燃料电池技术成熟度,为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独家
|
滚动
|
科技
施一公:青年人才应让科学精神成为一种本能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报告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词——科学精神。
科技
|
科学界
中国工程界最高奖揭晓 抗疫先锋集体获奖
人民网北京11月9日电(赵竹青)8日,由中国工程院发起,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名单在京揭晓。今年,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由核动力专家彭士禄获得,光华工程科技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为抗疫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全体院士,另有39位专家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而荣膺光华工程科技奖。
滚动
|
独家
|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海南大力推进智能汽车发展
本报海口10月13日电 (记者朱荣鹏)为做好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工作,10月13日,海南省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海南第一阶段智能汽车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总长129.2公里,覆盖海南省海口、三亚等四个重点城市,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开放道路测试场景。 据悉,《海南省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已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为做好实施配套工作,首批开放测试和示范应用道路由市县申报,联席工作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和审核,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开放,下一步将根据实施效果逐步扩大开放范围。
科技
|
产业动态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
本报电 日前在京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展上,中兴通讯等企业通过一系列产品和方案,展示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创新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中兴通讯副总裁刘明明介绍,数据库是金融科技架构转型的核心。
产业动态
|
科技
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数字治理”时代拉开大幕
“今年以来,数字技术加速融入国家治理,催生了‘一码通行全国’等前所未有的现象级应用,‘数字治理’时代正式拉开大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12日在福州召开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表示。
科技
|
产业动态
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将为“双循环”赋能
“数字技术能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整合和系统化运营提供支撑平台。” “将来的技术发展应该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就如‘无米之炊’。
科技
|
产业动态
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于10月15日启动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安蓓 谢希瑶)记者12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于10月15日至21日举行。 本届活动周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展开。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8
9
10
11
12
自动化模块化施工,打赢石化项目建设“突围战”
夏日炎炎,在福建炼化权属合资企业福建古雷石化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几台大型吊装机正在密集作业,经过紧张作业,汽电联产装置高达240米的烟囱顺利实现封顶,比原计划提前40天。 连日来,该项目抢抓设备恢复到货的窗口期,统筹部署,精准施策,通过“超常举措”,发起安装突围战,将设备安装施工逐渐推向高峰,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
科技
|
技术创新
以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 推动形成“双循环”
“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站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作出重要指示。
科技
|
独家
|
产业动态
我科学家发布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
据新华社杭州9月1日电 (记者朱涵、殷晓圣)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1日在杭州发布一款包含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该计算机使用了792颗由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于小鼠大脑。
科技
|
技术创新
中国研制出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
9月1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出中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use)。 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当日在杭州召开。
技术创新
|
科技
85后小伙变身设备“大管家”
上午7时许,一个清瘦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了距离轧线近20米高的天车跨道上,他便是陕钢龙钢公司轧钢厂运行作业区技术员王振虎。 只见他一会儿对着减速机侧耳聆听,一会儿拿起测温枪对各个传动部位进行仔细测量,一会儿又俯身做着记录。
科技
|
技术创新
上一页
8
9
10
11
12
臭氧:“地球保护伞”还是“隐形反派”
如今,臭氧的身份从“地球卫士”急转到“隐形反派”。不但上了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名“黑名单”,生态环境部还专门发布《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对付它。
探索发现
|
科技
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卫星遥感技术破解农民贷款难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申佳平)卫星勘测、数据验证、风控建模……听到这一系列生涩、专业的词汇,很少有人会将其与农民贷款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扩展。
科技
|
滚动
|
探索发现
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超热海王星”
新华社圣地亚哥9月23日电(记者尹南 张笑然)智利天文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报告说,在距地球约260光年的一个星系中发现了第一颗“超热海王星”,这是此前仅在理论上存在的一类特殊行星。 这个团队利用位于智利的拉锡亚天文台和美国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等设施观测到这颗行星。
探索发现
|
科技
“慧眼”卫星新进展 发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公布最新观测结果: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上述工作,成果已于21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科技
|
探索发现
1亿年前动物怎么“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诉你答案
中、德、英三国古生物学者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动物精子,将相关化石记录时间提前了约5000万年。 动物最早的精子什么样?一种动物为何上亿年来保持同一种交配方式?看起来小不点的家伙,为何拥有巨型精子?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场特殊的发布会,揭开了一亿年前介形虫有性生殖行为的奥秘。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臭氧:“地球保护伞”还是“隐形反派”
如今,臭氧的身份从“地球卫士”急转到“隐形反派”。不但上了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名“黑名单”,生态环境部还专门发布《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对付它。
探索发现
|
科技
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卫星遥感技术破解农民贷款难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申佳平)卫星勘测、数据验证、风控建模……听到这一系列生涩、专业的词汇,很少有人会将其与农民贷款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扩展。
科技
|
滚动
|
探索发现
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超热海王星”
新华社圣地亚哥9月23日电(记者尹南 张笑然)智利天文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报告说,在距地球约260光年的一个星系中发现了第一颗“超热海王星”,这是此前仅在理论上存在的一类特殊行星。 这个团队利用位于智利的拉锡亚天文台和美国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等设施观测到这颗行星。
探索发现
|
科技
“慧眼”卫星新进展 发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公布最新观测结果:在高于200千电子伏特的能段发现了黑洞双星系统的低频准周期振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最高的低频准周期振荡现象。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上述工作,成果已于21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科技
|
探索发现
1亿年前动物怎么“造娃”? 琥珀中巨型精子告诉你答案
中、德、英三国古生物学者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动物精子,将相关化石记录时间提前了约5000万年。 动物最早的精子什么样?一种动物为何上亿年来保持同一种交配方式?看起来小不点的家伙,为何拥有巨型精子?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场特殊的发布会,揭开了一亿年前介形虫有性生殖行为的奥秘。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8
9
10
11
12
独家专稿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朱雀二号火箭研制再获进展 整流罩分离试…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震撼瞬间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第34届世界电动车大会暨展览会6月将在…
中科院: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地貌清晰可见
“绿白蓝”科技防线 守护春运“回家路”
守护“天眼”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