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清华天津高端院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密码”
专家:病毒变异尚未导致病情加重或疫苗失效
2020年直播带货走红 “云上”消费维权突出
全球城市地区到2100年可能升温4℃以上
2020年“体检”报告:北极正上演“冰与火之歌”
科技创新点亮我国冰雪运动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劲增 企业已逾500家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整合医疗健康数据 攀枝花建“智慧康养大脑”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这样攻坚
MiniApps标准工作组成立 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市场规模达19亿
“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两院院士评出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科技部: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将起到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部: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应用不公该如何规制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云电脑全面铺开将节省算力资源超60%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实现“从一到二”跨越
国家发改委: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家国情怀 报效桑梓系列报道(2))
算法不能变算计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迄今最早类星体距地球一百三十亿光年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无人化采煤还远吗?智能化建设给出答案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不公如何规制
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有助拯救强迫症
地球自转变快 我们要“加速”过新年了?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迄今最早类星体距地球一百三十亿光年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1月18日报道,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主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类星体J0313-1806,其距地球130.3亿光年,是迄今发现距离地球最遥远的类星体,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后6.7亿年,质量约为16亿倍太阳质量。 类星体也是一种超大质量黑洞,这种黑洞会吞噬周围物质(如气体、甚至整个恒星),在周围形成一个炙热物质组成的漩涡吸积盘。
科技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国内外13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发布了《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
科技
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新华社西昌1月20日电(李国利、赵金龙)1月20日0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科技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内容科技将是建设总书记要求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可行路径”,“内容科技将打破人们对媒体内容的传统理解”,“内容科技助力清朗网络空间,关键要实现‘五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1·25”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人民网于近日线上线下结合举行了一场内容科技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来自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的代表纷纷发言,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科技
|
科学界
|
滚动
NASA新火箭关键测试遇挫 美登月计划或被迫推迟?
中新网1月18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6日,美国“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的一项重要测试遇挫。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的一次重要测试不幸失败。
科技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微时代”的中科院“银发天团”“触网”新体验
在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有这样一批“银发族”,他们积极学习新技能,玩转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快手…… 这些老干部们不仅有数年的科研经历,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他们在新媒体平台在线学习的同时,还会建设自己的“学习空间”,将学习成果、随感随拍上传并且分享到朋友圈;他们利用融媒体,成为在线直播的主角,传播科普知识,受到不同层次年龄段人群的欢迎。他们主动适应新事物,创新运用新媒体,在“微时代”的大潮中,成为不忘初心、不负时代的“银发网红”。
科技
|
科学界
第一视角!体验惊心动魄的“嫦娥落月”全过程
视频来源:国家航天局 技术支持:国家天文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科学界
|
科技
|
滚动
中国科学家谷宇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家谷宇12月1日收到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长库兹涅佐夫的贺信。库兹涅佐夫祝贺谷宇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签发了院士当选证书与院士工作证书。
科技
|
科学界
中科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科技
|
科学界
|
滚动
心脏支架过时了?小心这些流言中的伪科学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赵竹青)“手机信号增强贴”能增强信号?“抗幽牙膏”能杀菌?心脏支架过时了?近日发布的11月“科学”流言榜揭穿了这些伪科学的真面目。 “手机信号增强贴”能增强信号? 流言: 将“手机信号增强贴”贴在手机背部的“有效位置”,信号就能从1格变成3格,玩游戏、刷视频不再延时,地下车库、高层办公楼等“全场景”均能使用。
科技
|
科学界
|
滚动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从灭火到地震救援 “5G+无人机”多场景加速落地
森林火灾救援、地震测绘搜救、防汛应急巡查……在中国,“5G+无人机”已在多种场景进入“实战”,“5G+无人机”产业生态也在完善之中。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自贡市消防救援支队观摩了一场消防演练:一座高楼大厦的外立面起火,在云梯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无人机迅速升空,向起火点喷射灭火干粉,几十秒钟,火情得到控制。
科技
|
产业动态
“网上电网”闪耀2020年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23日,2020年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展会汇聚了一批地理信息产业的百强企业,展示了行业内多项优秀成果,其中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的“网上电网”、北斗等产品引得参观者驻足。 细数地理信息技术与电网发展业务融合的成功案例,“网上电网”当属首屈。
产业动态
|
科技
创新“秀”出来:看“黑科技”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创新秀”上,漫画NI博士的“公开课”(受访者供图) 机器人“卫士”出马,漫画“博士”讲解公开课、大数据展示客群画像……跟随着主持人幽默诙谐的互动,会场里不时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氛围之轻松有趣,甚至令人误以为是身在一台晚会的现场。 其实,这是日前在南宁举办的一场大型的科技“创新秀”。
独家
|
滚动
|
产业动态
数字技术让中国农业更赚钱(专家解读)
今年以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依托当地宠物产业优势,免费对区内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群体进行电商培训。当地同时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推进数字乡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科技
|
产业动态
5G,敢问路在何方——计算机领域专家前瞻5G时代
5G,敢问路在何方——计算机领域专家前瞻5G时代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5G,敢问路在何方——计算机领域专家前瞻5G时代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董瑞丰 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开通5G基站69万个,连接用户数超过1.6亿。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加速到来的5G时代,将是怎样的光景?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22日至24日在京举办的2020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们围绕5G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产业动态
|
科技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全新磁驱动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科技日报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通讯·材料》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机器人最新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研发一种磁驱动的新型高速软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超快速地完成行走、游泳、漂浮和捕捉活体苍蝇,将在生物组织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
|
技术创新
点“污”成“景” 智慧治污让水清岸绿重回长三角
“屋前小粪池,屋后大粪池,一到夏天苍蝇蚊虫到处飞,臭气熏天,家里小孩都不愿出门玩,来了远房亲戚也不好意思领出去逛。”回忆起曾经的居住环境,南京市浦口区小刘村的村民刘老伯忍不住“吐槽”。
科技
|
滚动
|
独家
丰收节里探农机 大田种粮“神器”多
图①:河南滑县白道口镇东桃园村,无人机在给玉米喷药。 郑华轩摄(人民视觉) 图②:架设在河北定州市东留春乡北邵村玉米田中的物联网传感器。
科技
|
技术创新
全球首款!我研制出热效率突破50%的柴油发动机
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能降低油耗和排放,但每提高0.1%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现在,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可商业化柴油发动机来了。
科技
|
技术创新
全球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即将并网发电
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13日表示,由其子公司中建中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内蒙古达拉特旗光伏发电领跑奖励基地1号项目顺利建成完工。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即将并网发电。
科技
|
技术创新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解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我科学家发现“麒麟虾”化石
节肢动物怎样演化而来?它们的祖先又长什么样?这一生物进化的百年谜题或被中国科学家解开。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种5亿多年前的虾形化石,其长相奇异,有五只眼睛,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科技
|
探索发现
水如何成冰? 科学家发现最小冰立方新结构
11月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研究组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发现了多个最小冰立方的新结构,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这为揭开冰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探索发现
|
科技
纳米科技 “以小搏大”(开卷知新)
纳米尺度—— 释放物质奇异特性 纳米科技越来越受到科研界和产业界重视。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960个最显著的科研方向中,89%与纳米科技有关。
科技
|
探索发现
水分子现身月球光照区 但离成为“资源”还有很大距离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依靠大量珍贵的液态水,孕育出蓬勃生命。但与地球相隔仅38万公里的月球,却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探索发现
|
科技
太阳系曾被“轰炸” 发生时间关乎地球生命起源
过去,科学家普遍认为在约41亿至38亿年前,太阳系内侧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月球经历了一段被彗星和小行星强烈轰炸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晚期重轰炸期。 11月1日,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表明,晚期重轰炸期发生的时间比想象的要更早、强度更低、持续时间更长。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解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我科学家发现“麒麟虾”化石
节肢动物怎样演化而来?它们的祖先又长什么样?这一生物进化的百年谜题或被中国科学家解开。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了一种5亿多年前的虾形化石,其长相奇异,有五只眼睛,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科技
|
探索发现
水如何成冰? 科学家发现最小冰立方新结构
11月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研究组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发现了多个最小冰立方的新结构,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这为揭开冰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探索发现
|
科技
纳米科技 “以小搏大”(开卷知新)
纳米尺度—— 释放物质奇异特性 纳米科技越来越受到科研界和产业界重视。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960个最显著的科研方向中,89%与纳米科技有关。
科技
|
探索发现
水分子现身月球光照区 但离成为“资源”还有很大距离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依靠大量珍贵的液态水,孕育出蓬勃生命。但与地球相隔仅38万公里的月球,却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科技
|
探索发现
太阳系曾被“轰炸” 发生时间关乎地球生命起源
过去,科学家普遍认为在约41亿至38亿年前,太阳系内侧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月球经历了一段被彗星和小行星强烈轰炸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晚期重轰炸期。 11月1日,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表明,晚期重轰炸期发生的时间比想象的要更早、强度更低、持续时间更长。
科技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独家专稿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手推动中央企业科…
中国本土抗癌新药“出海” 协议总金额超…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月球样品怎么用?国家航天局发布管理办法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