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清华天津高端院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密码”
专家:病毒变异尚未导致病情加重或疫苗失效
2020年直播带货走红 “云上”消费维权突出
全球城市地区到2100年可能升温4℃以上
2020年“体检”报告:北极正上演“冰与火之歌”
科技创新点亮我国冰雪运动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劲增 企业已逾500家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整合医疗健康数据 攀枝花建“智慧康养大脑”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这样攻坚
MiniApps标准工作组成立 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市场规模达19亿
“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两院院士评出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科技部: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将起到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部: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应用不公该如何规制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云电脑全面铺开将节省算力资源超60%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实现“从一到二”跨越
国家发改委: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家国情怀 报效桑梓系列报道(2))
算法不能变算计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迄今最早类星体距地球一百三十亿光年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无人化采煤还远吗?智能化建设给出答案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不公如何规制
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有助拯救强迫症
地球自转变快 我们要“加速”过新年了?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MiniApps标准工作组成立 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日前,Web技术领域的中立性、国际化标准组织万维网联盟(W3C)宣布成立MiniApps标准工作组。MiniApps标准工作组是首个由中国公司发起的W3C标准工作组,来自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的三位成员出任工作组的联合主席,共同主持小组的日常工作。
科技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市场规模达19亿
1月19日,海比研究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9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9.5%;第三方使用人员规模达到42.6万人。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具体是指开发人员将已有代码的可视化模块拖放到工作流中,通过编写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一种方法。
科技
“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1月18日,中国科协召开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全体成员共同出席。
科技
两院院士评出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吴月辉)20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入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0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科技
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余建斌、赵金龙)1月20日零时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科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量子计算正从“玩具”变成“工具”
量子通信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扩大量子通信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包括实现量子通信网络和经典通信网络的无缝衔接、实现可支持千公里量级的量子中继、发展下一代可全天时工作的量子卫星网络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工程化集成与验证的实践中推动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相关应用标准的制定和规模化的应用示范。 30多年前,在科学家们对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精细的量子调控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使得人类从对量子规律的被动观测跨越到对量子状态的主动精确操纵,由此我们现在所说的“量子科技”便诞生了。
科技
|
科学界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个痛点
一项新成果能够获得落地应用必然要经过成果转化阶段,能获得转化与推广的技术才能创造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技
|
科学界
科技部对“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重拳出击
“打招呼”“走关系”,搞人情评审败坏学术风气,也影响了创新质量。9月1日开始实施的科技部第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入违规行为。
科技
|
科学界
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位院士支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
|
科学界
倪光南等6位院士专家入选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首批会士
在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20学术年会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首批会士名单对外公布,倪光南等6位院士专家榜上有名。 具体来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首批6位会士分别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前党委书记李生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常务理事、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沈昌祥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何新贵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方滨兴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副理事长、新疆大学吾守尔·斯拉木院士。
科学界
|
科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见证珠峰“8848.86米”:勇于攀登的“科技长虹”
今日,珠峰“新身高”正式出炉:8848.86米。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半年后,通过复杂的计算消除误差等一系列的工作,精确珠峰高程正式出炉。
滚动
|
科技
|
产业动态
芯片或成未来汽车“命门”
疫情影响下,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汽车行业也受到波及。近日有消息称,大众汽车部分车型的关键零部件因为芯片短缺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
科技
|
产业动态
京津冀数据枢纽 “中国数坝”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高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复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产业动态
|
科技
示范引领助推储能产业打破困局(一家之言)
日前,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公布,可再生能源发电侧、用户侧、电网侧、配合常规火电参与辅助服务等4个主要应用领域共8个项目入围。 整体而言,入围项目质量较高,体现了自主创新,具有广泛代表性。
科技
|
产业动态
绿色复苏 责任先行——第五届气候影视大会暨企业环境责任论坛启幕
第五届气候影视大会开幕 11月14日,2020深圳科技影视周暨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简称“大会”)于深圳开幕。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教育局、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深圳市标新科普研究院(深圳市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国家原子能机构供图) 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赵竹青)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滚动
|
独家
|
科技
供电全用高科技 数字赋能点亮“乌镇时间”
11月23日至24日,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乌镇这座江南水乡小镇以“小而精”“新而活”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现着全球网络空间发展的新热点、新趋势。
技术创新
|
科技
国内最大大数据灾备中心落户内蒙古“草原云谷”
“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项目11月11日上午在享有“草原云谷”之称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落成投运。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主可控大数据灾备中心,远期规划蓝光存储容量达到4000PB,具有“百年存储”的超长保存时间,不可篡改、抗电磁辐射等独特优势和先进性。
技术创新
|
科技
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通过欧洲认证
据新华社深圳11月10日电 (记者王丰)中国广核集团10日通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于日前通过欧洲用户要求符合性评估,获得了EUR认证证书。认证结果表明,“华龙一号”与EUR最新版要求具有高度的符合性,其设计满足欧洲最新核电要求。
技术创新
|
科技
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两季实现亩产超1500公斤
本报长沙11月2日电 (记者何勇)11月2日,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技术创新
|
科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地球未来或拥有一批太空“护卫”
从古到今,月亮一直陪伴在地球左右,似乎从来没有“兄弟姐妹”。但其实,还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经绕地球运转,“任职”地球卫星一段时间后,飞向星际空间。
科技
|
探索发现
二〇二〇年:人造物质量超过全球生物质量
在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学最新研究中,科学家称:2020年是标志着人造物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在过去100年里,建筑、道路、机器这类人造物的质量每20年翻一番。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所有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
探索发现
|
科技
地球之巅“新身高”公布 8848.86米如何得来?
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这是继1975年、2005年之后,中国第三次公布这一地球最高峰的海拔数据。
科技
|
探索发现
应对全球变暖 科学家要给地球撑起“太阳伞”
为了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科学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能否通过减少进入地球的太阳光来消除温室效应的影响,成了一些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科技
|
探索发现
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将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多学科领域临近空间科学数据的多模式检索、信息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地球未来或拥有一批太空“护卫”
从古到今,月亮一直陪伴在地球左右,似乎从来没有“兄弟姐妹”。但其实,还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经绕地球运转,“任职”地球卫星一段时间后,飞向星际空间。
科技
|
探索发现
二〇二〇年:人造物质量超过全球生物质量
在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学最新研究中,科学家称:2020年是标志着人造物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在过去100年里,建筑、道路、机器这类人造物的质量每20年翻一番。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所有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
科技
|
探索发现
地球之巅“新身高”公布 8848.86米如何得来?
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这是继1975年、2005年之后,中国第三次公布这一地球最高峰的海拔数据。
探索发现
|
科技
应对全球变暖 科学家要给地球撑起“太阳伞”
为了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科学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能否通过减少进入地球的太阳光来消除温室效应的影响,成了一些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探索发现
|
科技
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将为国内外用户提供多学科领域临近空间科学数据的多模式检索、信息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
探索发现
|
科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独家专稿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手推动中央企业科…
中国本土抗癌新药“出海” 协议总金额超…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月球样品怎么用?国家航天局发布管理办法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