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台湾
军事
观点
领导
人事
理论
法治
社会
产经
教育
科普
体育
文化
书画
房产
汽车
旅游
健康
视频
知识产权
登录
注册
退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忘记密码?
科技
滚动
独家
|
科学界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医学·健康
航空·航天
|
专题
访谈
评论
|
知产
AI
科创
即时新闻
清华天津高端院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密码”
专家:病毒变异尚未导致病情加重或疫苗失效
2020年直播带货走红 “云上”消费维权突出
全球城市地区到2100年可能升温4℃以上
2020年“体检”报告:北极正上演“冰与火之歌”
科技创新点亮我国冰雪运动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劲增 企业已逾500家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建设用了什么新技术?
整合医疗健康数据 攀枝花建“智慧康养大脑”
“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这样攻坚
MiniApps标准工作组成立 全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市场规模达19亿
“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两院院士评出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科技部:建设科技强国 北京将起到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部: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应用不公该如何规制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云电脑全面铺开将节省算力资源超60%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实现“从一到二”跨越
国家发改委: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家国情怀 报效桑梓系列报道(2))
算法不能变算计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我国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
样品交接完成 嫦娥五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关闭视频
研究显示2020年是海洋最暖一年
迄今最早类星体距地球一百三十亿光年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无人化采煤还远吗?智能化建设给出答案
去年央企研发投入增长11.3%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
无人机搭建移动光量子网络
大数据杀熟消费者维权难 算法不公如何规制
个性化脑回路疗法有助拯救强迫症
地球自转变快 我们要“加速”过新年了?
█ 科技要闻
▼ 学界动态
▼ 产业进展
▼ 创新故事
▼ 探索发现
给机器人“飞檐走壁”的功夫(家国情怀 报效桑梓系列报道(2))
薛龙建课题组的迷你软体机器人研发灵感来自于壁虎和尺蠖。 德国访学期间,薛龙建前往汉莎航空公司参观。
科技
算法不能变算计
去年,安徽省消保委收到消费者通过12315热线等渠道投诉举报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计953件。其中,反映该公司在网络游戏抽奖概率及规则设置上存在问题的举报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0.8%。
科技
智能生产线年产240颗卫星 还能“私人定制”
近年,以美国SpaceX公司“星链”星座为代表的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项目,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卫星生产模式的认识。卫星智能制造生产线,成为了卫星研制的发展新方向。
科技
微电网开始兴起 数据中心行业2021年发展趋势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全世界都在大量建设IT设施以及提高宽带能力以支持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等应用程序。数据中心是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但它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建设更多现有类型的数据中心是否足以支持增长?网络需要哪些创新来跟上这种加速的数字化转型?能否使数据中心更高效、更高可用、更加的可持续? 近日,《看得见的未来:数据中心市场的新趋势与新突破》报告发布,以揭示新一年数据中心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有哪些趋势会影响数据中心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技
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首次解密
国际战“疫”行动 科技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9日在线发表一项免疫学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分析人体如何“记住”新冠病毒,他们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免疫力或至少维持6个月。 这项研究分析了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87人,发现他们的特异性记忆B细胞水平在整个研究期间没有变化——记忆B细胞是感染后留在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新冠病毒再感染时能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
科技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科研表现哪家强?
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科研表现如何?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态势如何?……12月11日,在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主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办的“NSTL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信息服务成果研讨暨发布会”上,发布了由NSTL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撰写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态势监测与评估2020》报告及由NSTL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研究撰写的《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科研表现对比分析》报告。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彭以祺介绍,《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科研表现对比分析》报告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情报研究的方法,揭示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经济带及其各省份在基础研究版图当中的地位和影响。
科学界
|
科技
让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创新谈)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就要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科技
|
科学界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垮塌受关注
近日,位于美属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因结构失控而垮塌,引发多方关注。此前,负责管理该望远镜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阿雷西博望远镜将退役,并以可控方式拆除。
科技
|
科学界
展望2035 六成受访少年儿童相信高科技应用场景会更多
“如果家里也有一个小机器人陪着我,那简直太好了” 展望2035 六成受访少年儿童相信高科技应用场景会更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经济、法治、文化等九方面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对于未来15年的生活,少年儿童们有什么预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6-14岁少年儿童进行的“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调查显示,对于15年后最有可能发生的事,61.3%的受访少年儿童相信,高科技应用场景更多,生活更快捷,60.7%的少年儿童认为中国制造会走上国际舞台,成为佼佼者,56.1%的少年儿童相信我国会掌握芯片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滚动
|
科技
|
科学界
公众理解科学是战胜全球疫情的重要基石
“在美国,有人认为新冠疫苗会导致自闭症,有人认为制药公司要从疫苗中大赚一笔,还有人指责比尔·盖茨为牟利制造了这次疫情。这些都是无稽之谈,非常荒谬。
科技
|
科学界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启动5G商用不到一年 全国建成了69万多个5G基站
迈进5G时代:网速快了,资费降了,机会来了 “发视频”“网上见”如今已是江西70后农民江林荣的口头禅。国庆假期,他在朋友的喜宴上客串轿夫,肩上抬着花轿,手上也没闲着,他自拍了好几段短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
产业动态
|
科技
中国化妆品全球消费第二 产业发展却遭遇科技掣肘
利润率高的高端化妆品还是以国外品牌为主,我国企业科研水平低,产品技术落后,科学配方研制开发仍处于模仿阶段,创新实力弱,研发投入占比小,原料品种少且质量不稳定。 “我国化妆品进口原料达到80%以上,国产化妆品原料在品种和质量上均居劣势。
科技
|
产业动态
多国力推氢能产业发展(国际视点)
核心阅读 氢气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发展氢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纷纷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
科技
|
产业动态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四年翻六倍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29日在发布会上通报,该市自2015年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四年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六倍多。 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2015年1919家增长到2019年的12099家,实现连续四年快速增长。
科技
|
产业动态
重大工程捷报连连(“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伶仃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如长虹般绵延远方。这座全球总体跨度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桥梁建筑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科技
|
产业动态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中国电科发布城市空气安全健康监测预警平台 可助力疫情防控
记者13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正在福建举行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电科联合复旦大学、儒翰基因首创的城市空气安全健康监测预警平台于近日正式亮相发布,该平台一次可完成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最多28种空气病原微生物的检测,3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微生物采样检测和综合数据分析工作,同时对空气安全与健康度进行在线预警监测,助力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 中国电科介绍说,城市空气安全健康监测预警平台由前端采样、后端监测、云端控制、监测预警分析等组成,适合部署在医院、海关、农贸市场、隔离区、政务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
科技
|
技术创新
中美学者发现可快速充电的锂离子电池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日消息,该校季恒星教授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等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将黑磷复合材料做成电极片。实验室数据显示,该电极片充电9分钟即可恢复约80%的电量。
科技
|
技术创新
陕科大学生给苹果“敷面膜” 提高果实品质减少套袋垃圾
陕西科技大学有一项“黑科技”——“苹果面膜”,9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专门了解到,这是一项利用腐植酸绿色材料研制的苹果液态膜技术,用来代替传统的苹果套袋技术。这个“黑科技”产品可以直接喷洒在苹果上,果面会迅速形成一层高分子膜,防御病虫与裂晒效果明显,让苹果在阳光的滋润下变得既好看又好吃。
科技
|
技术创新
工信部:推动企业加快新冠疫苗产能建设 保障供应链稳定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申佳平)记者获悉,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组织召开新冠疫苗生产保障工作专班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指出,新冠疫苗生产保障工作专班要加强疫苗生产调度、推动企业加快疫苗产能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新冠疫苗规模化生产准备。
产经
|
科技
|
技术创新
国内首台竖井掘进机投入使用 实现采矿“打井不下井”
据中国煤炭科工最新消息,由其所属北京中煤自主研发、天地奔牛参与制造的国内首台竖井掘进机“金沙江1号”,日前在云南以礼河四级电站复建工程现场始发,成功投入使用。 中国煤炭科工介绍,竖井井筒作为地下工程的“咽喉”,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安全风险高。
科技
|
技术创新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为什么冬季雾霾天多?中国雾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刚刚过去的几天,生活在北京及我国中东部的民众被雾霾笼罩。每到冬季,雾霾就会不期而至,让人不胜其烦。
科技
|
探索发现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新华社海口11月10日电 (记者陈凯姿)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10日8时12分,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
探索发现
|
科技
10909米! 我国载人潜水器创最深纪录
本报记者 陈 瑜 过国忠 通讯员 罗锦屏 北京时间11月10日17时左右,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水面,之后被回收至母船。10909米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
科技
|
探索发现
数亿农民无法上网?细说农业中的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为世界上5亿农民带来了希望:安装了正确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可以告知农民什么时候可能下雨、如何识别和根除害虫,而农民的辛勤劳动与大数据相结合,可以在丰收期及时获得信息,为农作物争取个好价格。 但数字革命带来的不只是希望,与此同时,还有数字鸿沟的挑战。
探索发现
|
科技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赵竹青)“中国天眼”FAST建成运行以来,观天成效如何?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目前已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这意味着,随着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学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滚动
|
独家
|
探索发现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为什么冬季雾霾天多?中国雾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刚刚过去的几天,生活在北京及我国中东部的民众被雾霾笼罩。每到冬季,雾霾就会不期而至,让人不胜其烦。
科技
|
探索发现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新华社海口11月10日电 (记者陈凯姿)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10日8时12分,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
探索发现
|
科技
10909米! 我国载人潜水器创最深纪录
本报记者 陈 瑜 过国忠 通讯员 罗锦屏 北京时间11月10日17时左右,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水面,之后被回收至母船。10909米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
科技
|
探索发现
数亿农民无法上网?细说农业中的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为世界上5亿农民带来了希望:安装了正确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可以告知农民什么时候可能下雨、如何识别和根除害虫,而农民的辛勤劳动与大数据相结合,可以在丰收期及时获得信息,为农作物争取个好价格。 但数字革命带来的不只是希望,与此同时,还有数字鸿沟的挑战。
科技
|
探索发现
中国天眼FAST获重大成果 明年将向世界开放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赵竹青)“中国天眼”FAST建成运行以来,观天成效如何?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目前已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这意味着,随着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学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科技
|
科学界
|
滚动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独家专稿
科技部:发挥北京牵头带动作用 建设京津…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手推动中央企业科…
中国本土抗癌新药“出海” 协议总金额超…
高端访谈
给地球“拍照”,科学家看到了什么?
王泽山院士谈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谈“建设网络强国”
诺奖背后的高校国际化思考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2025年建成航天强国
三代航天人做客本网 共话中国航天创建60年
今天是你的节日,航天人——首个中国航天日
两会TALK:包为民谭永华谈航天供给侧改革
两会TALK:张柏楠姜杰展望2016中国航天
新闻排行榜
人民网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含…
天和核心舱等通过评审 中国空间站建造将…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月球样品怎么用?国家航天局发布管理办法
弘毅、麒麟、哪吒……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星
学界业界 线上线下 共话内容科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