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4頁   第10-1條  上一頁  
西藏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中發現雪豹[2014-06-18 10:47]
  據新華社訊 (記者劉洪明)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獲悉,由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與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組成的調查組,日前在昌都地區類烏齊縣發現並拍攝到了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這一發現對野生動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
廣東發現“龍蛋共處”記錄“恐龍末日”[2014-06-18 10:46]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博士結束了河源恐龍骨骼化石的鑒定和考察。此前多天,呂君昌博士先后前往廣東河源濱江大道與新興路交會處的第8處恐龍化石發掘點以及市區西邊與東源縣城萬綠春天住宅區交界處的第9處恐龍化石發掘點進行現場考察。 據媒體報道,當地考古人員當…
液體的溫度梯度也能推動物體運動[2014-06-18 09:51]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利用液體的溫度梯度來推動物體運動。他們還通過實驗首次演示了物體表面和周圍液體之間的溫差能產生推力運動——這種效應可以廣泛擴展到自然界,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未來技術。在自然界,這種機制會影響冰山在海面的漂浮,岩石在地下岩漿中的…
藻類進化出可控制量子相干的基因開關[2014-06-18 09:41]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生活在極暗光線環境下的藻類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藻類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能打開或關閉一種“量子開關”,表現出奇特的量子效應,這種量子效應可能幫它們高效收集光線。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海藻的這種量子…
昆虫變得更強壯 鹽的作用?[2014-06-18 08:34]
  蝴蝶正變得越來越強壯——擁有更大的肌肉、大腦和眼睛,但這一變化並非自然發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稱,科學家已經發現,用於給街道融雪的鹽正滲入路邊的植物中,而這些植物恰好是毛毛虫的食物,從而使其變得更強壯。 鈉是肌肉和大腦發育的重要物質,過量鈉會導致發育異常,使得昆虫…
廣東發現“龍蛋共處”記錄“恐龍末日”[2014-06-18 07:47]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博士結束了河源恐龍骨骼化石的鑒定和考察。此前多天,呂君昌博士先后前往廣東河源濱江大道與新興路交會處的第8處恐龍化石發掘點以及市區西邊與東源縣城萬綠春天住宅區交界處的第9處恐龍化石發掘點進行現場考察。 據媒體報道,當地考古人員當…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5億年生物現新特征[2014-06-17 08:32]
  Metaspriggina walcotti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2012年,科學家在加拿大西南部發掘的出一批化石,更清晰地展示了這種生物的特征,並揭示了其額部的進化軌跡。原先,科學家對該生物的了解僅僅隻能從兩塊非常零碎的化石中得來——這兩塊化石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
恐龍或為中溫動物 既非熱血也不冷血(圖)[2014-06-16 12:36]
  恐龍可能既不熱血也不冷血。 一項新研究表明,恐龍既不像蜥蜴那樣行動遲緩,也不像哺乳動物一般精力充沛,而是處於介乎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 這項新研究著眼於一個恐龍是“冷血的”變溫動物(利用環境調節體溫)還是“溫血的”恆溫動物(利用內部機制調節體溫)的長期爭論的罕見…
恐龍可能既不熱血也不冷血[2014-06-15 14:42]
  恐龍曾經統治地球超過1億年,但留存至今的隻剩下化石,這使恐龍到底屬於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難有定論。美國一項新研究根據恐龍骨骼化石提出新觀點:恐龍既不熱血也不冷血,而是走了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 “大多數恐龍很有可能是中溫動物,”研究負責人、新墨西哥大學的約翰·格雷迪…
雲南發現志留紀最大脊椎動物鈍齒宏頜魚(圖)[2014-06-15 08:53]
  科技日報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李大慶)6月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報道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發現的迄今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一種被命名為鈍齒宏頜魚(Megamastax amblyodus)的硬骨魚。証據顯示,4.23億年前的鈍齒宏頜魚體長可達…

本網原創

排行榜

產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