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技

科技让历史脉络更清晰(科技名家笔谈)

郭伟民
2021年01月11日08: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作者郭伟民肖像画。
  本版画家 张武昌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瑰宝;它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至今,我一直奋战在考古工作第一线。探索湖南的过去,重建远古湖南的历史是我的毕生之愿。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先秦文献对于湖南着墨罕见,其历史的重建主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的考古工作构建起了湖南史前时代较为清晰的历史轮廓。在旧石器时代,湖南存在以湘北澧水类群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年代从距今50万年至1.5万年。在湘西地区则是以水类群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化。湖南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则是通过与地质学、地理学相结合,并利用科学测年数据等数段建立起来的。近年,在湘南地区的道县褔岩洞遗址,47枚人类的牙齿被发现,其年代距今约8万—12万年,具有明显的现代人特征。这一发现,大大提早了现代人在东亚起源的时间。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是农业的出现,从狩猎采集到稻作农业的过渡,是当今国际考古学界研究的重点。湖南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1.2万年前的水稻,具有栽培稻的某些特征。其后,距今8000—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栽培水稻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做更深入研究和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我们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了湘北澧阳平原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项目。我主持发掘了临澧杉龙岗遗址,这个遗址是典型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我们在发掘过程中,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对当时稻作农业做全面研究。稻作农业对于长江流域史前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澧县城头山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就是在稻作农业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我曾经在这个遗址工作达六个年头,主持了遗址东部水稻田、祭坛和祭祀坑等一系列重要遗迹的发掘工作,揭示出距今6000年前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碳14”测年,我们确定了水稻田的年代距今约6300年前。与此同时,我们也发掘出了当时人们居址的房子,烧制陶器的窑,还有这座城池的公共墓地。这些考古发现为重建距今6000年前城头山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证据。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项目的承担者,我最近几年主持澧县鸡叫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澧阳平原上的另一座史前城池,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城墙、护城河,其外围还有二道环壕,以及众多的沟渠,构成史前稻作农业的完整系统。我们在城墙底下的一条壕沟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印证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

  田野考古的过程,要特别注重科技的运用,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就是文物科技保护的第一现场,很多信息如果不及时提取和保护,很快就会失去。尤其是像植物一类的遗存,刚出土时新鲜如初,但很快就氧化成炭黑色,如果及时加以保护处理,就会保留原有的真实性。1999年,我主持发掘沅陵虎溪山汉墓,该墓出土了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简,我们在第一现场对出土物进行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古出土的重要遗迹,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行为,如果能够原地保护下来,向公众展示,是很有意义的。原址保护和展示体现了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湖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文物保护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潮湿环境下的大气、温度、生物病害、土壤劣化、地下水侵蚀等都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需要进行科学处理。我们通过科技攻关,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城头上城墙剖面、水稻田、祭坛等遗迹的保护过程中文物科技保护人员与考古人员通力合作,取得了成功。

  作为考古工作者,我坚持始终在田野、在一线。考古的成果来自田野,问题的解决也来自田野。当然,很多工作又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为此,我们还建设了移动实验平台,将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前置,在第一现场解决问题。科学技术运用于考古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进步,使信息更加准确,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客观、深入。

  (作者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学术研究重点为中国新石器和先秦考古学研究,多个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田野考古奖)

  本版携手科学出版社推出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