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张枫题图
 

工作掠影

与加注操作手进行探讨交流与加注操作手进行探讨交流

与加注操作手进行探讨交流与加注操作手进行探讨交流

利用设备检查配气管道利用设备检查配气管道

精心操作化验设备精心操作化验设备

箭上操作箭上操作

火工品检测火工品检测

正在安装发动机气密夹具正在安装发动机气密夹具

正在操作配气台正在操作配气台

 

编网读来

本期责编:赵竹青
电话:010-65367971
邮箱:keji#people.cn(发信时请将#改为@)
分享到

  航天发射,来不得半点含糊。从火箭发射到入轨的数百秒中,箭身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先后启动,并在瞬间完成它的使命。其中若有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导致整个发射的失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00%成功率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位特殊的“质量卫士”——发射测试站四级军士长张枫。[全文]
  [我对张枫说……]

火线“救星”担大任

  去年盛夏时节,一次重大卫星发射任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紧张开展。当火箭进入最后检验、即将实施发射的关键时刻,张枫果断判定三级发动机一点火药盒异常。
   张枫发现漏装药的那个点火药盒,在出厂前已经过称药、装药、封药、质检等8道工序的严密把关,在我国上百次火箭发射中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甚至当时很多人宁愿相信是张枫的判断出了错。
   最终,张枫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试验作风,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荣立一等功。总部领导称赞他尽到了一个航天战士应尽的职责。
   张枫总是说,航天发射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每个人不过是这个庞大团队中的一个“螺丝钉”。但他,就是要坚持做那颗最可靠的“螺丝钉”。
火箭操作
火箭操作

为什么幸运的总是他?

  有人说,张枫在任务中解决重大问题,只不过是一次巧合、一次偶然,他能立一等功是运气好。但回头看看张枫的工作经历就会发现,这种“巧合”时常发生。
   2007年5月,在某型火箭燃料加注过程中,张枫发现并排除了加注活门密封圈存在两个直径为3毫米的重叠圆痕,避免了火箭贮箱燃料发生喷射。
   2011年6月,在一次发射任务中,张枫发现一个爆炸螺栓密封树脂边缘0.5毫米的气泡,避免了不合格产品上天。
   2011年11月,在一次卫星发射前,张枫发现并排除了七管连接器与箭体存在5毫米的异常间隙,避免了贮箱因增压不足而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
   ……
   张枫当兵16年,参与执行百余次发射任务,为火箭发动机安装火工品7000多个,没有出现丝毫差错,还先后多次及时发现排除重大隐患……
   这么多事件加起来,就已经不能再用“运气”来解释了。
舱内操作
舱内操作

总比别人“多走一步”

  “做航天事业99分也是不及格,唯有100分才算及格,110分、120分才是优秀”。作为技术室动力系统的主操作手,张枫始终以极严的要求、极高的标准、极细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不做到完美誓不罢休。
   用发测站政委马杰的话来说,张枫就是现代版的“励志传奇”、现实中的“士兵突击”。
   某次,塔架防爆插头出现故障,张枫带领同事对其进行抢修,经摸排发现,插座进线接头脱落是导致故障的主要原因。检修结束后,同事们打算回宿舍休息,可张枫却一头扎进工艺间。“插座进线盒是密封的,为什么会导致进线脱落?”找到更深层的原因后,张枫带领同事重新编写了防爆插座布线方案。
   张枫的徒弟岳东东就这样讲过,我师父专业技术确实很过硬,但他不是凭借丰富的学识或者过人的天分,而是那份认真的劲头,认真地学习、认真地钻研、认真地练习、认真地执行,潜移默化地带动着自己和身边的人作出更大的进步,这才是他的过人之处。
   16年来,张枫先后担任过加注、吊装、箭体动力等多个岗位的专业负责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精学知识、精练技术、严把标准,在单位树起了“数据一口清、状态一摸准、操作一步到位”的“张枫标准”,被誉为航天发射场上的“质量卫士”。

评论首页>>>>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