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编者按


  雾霾,恐怕是今年两会最“火热”的话题了。就在两会前一周,中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持续笼罩在雾霾之中。

  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上述表示。

  雾霾围城,参政议政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何回应公众关切?他们又如何看待雾霾?

  人民网科技特别策划《雾霾十问》——

一问雾霾


中科院大气霾污染研究报告

为什么雾霾越来越严重?

     ■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持续静风、高湿、逆温及细颗粒物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弱南风引起的区域传输,使本就难以扩散的污染物积聚更加严重。【详细】
     ■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生态红线划分专家组组长高吉喜:“城镇之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人口密度过高、产业过于集中。建议设定城市生态安全距离,不要无限制‘摊大饼’,可以避免越来越普遍的连片雾霾。”【详细】
     ■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委员:为什么一些地方治霾不愿动真格?“唯GDP论”政绩观是一个障碍,但并非唯一障碍。【详细】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看来,大气污染问题是因为长期积累和发展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突然暴发。【详细】

二问雾霾


两会期间,舆论对环保方面的提案政策高度关注

雾霾已有治理为什么公众感觉不到?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认为:因为如此高的污染物浓度,少量增加或减少对感官能见度几乎没有影响。要让公众感觉有明显好转,更要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使大气PM2.5浓度下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才会显示出明显的效果。【详细】
    ■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环保部调查发现中国治霾存在企业偷排、地方政府保护、监管不到位等三方面问题,虽然老百姓还感受不到,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已有所好转,希望大家有足够耐心。【详细】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说,“相信随着‘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方的减排力度加大,雾霾发生频次或已逼近‘拐点’”。【详细】
    ■ 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司长罗毅说:本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仍然呈现污染范围大、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累积速度快的特点。但与2013年1月份的重污染天气过程相比,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均明显减轻。【详细】

三问雾霾


治霾不可“一关了之” 必须从源头抓起

怎么治理雾霾?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山西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不能因煤而背上包袱。要用改革办法在煤炭清洁使用技术上寻找突破。【详细】
    ■ 针对一些城市相继实施的摇号、限行等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直言:减少汽车不是根本,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也是关键。【详细】
    ■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环保局局长张全:现在大家认识到,长三角没一家能独善其身,要持久就要有机制,要协同作战。【详细】
    ■ 全国人大代表、科技部党组成员王志学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先行工业化国家也曾经历过,如洛杉矶、伦敦、巴黎、日本东部沿海工业带及德国鲁尔工业区。这些城市彻底根治雾霾用了20—30年时间。治霾是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可简单的“一关了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从源头抓起。【详细】

四问雾霾


我国治霾无需30年 进程将快过发达国家

治理雾霾需要多少年?

    ■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称,国外经验表明雾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详细】
    ■ 环保部副部长周建:“很多人都问过我,我只能这么说,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差不多要15年到20年。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详细】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秦大河说,治理雾霾30年太久,三五年也不现实,需要一定的时间。【详细】

五问雾霾


去年空气最差十城京津冀占7个

国家出台了什么政策治雾霾?

    ■ 李克强: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详细】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呼吁,通过加强立法,在国家层面强化气候可行性论证,进一步加快《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等立法,积极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更加重视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详细】
    ■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介绍说,去年大气治理“国十条”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今年以来京津冀联防联控进程明显加快。“目前,京津冀正在国控站点之外布设监测站点,比如在张家口布设的大通道站点,就是想进一步搞清楚河北、北京如何相互影响,有针对性地减排。”【详细】

六问雾霾


北京实施“史上最严”治霾新规

国家将用多大力度治雾霾?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在担任总理后所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措辞坚定地说:“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李克强在报告中坦承,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详细】
  ■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今年的雾霾相比往年出现了变化,虽然百姓还没有感受到,但京津冀已经出现好转,未来治理污染应该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详细】
  ■ 北京市近日也出台新规。3月1日起,被视为“史上最严”的治霾新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新规共计8章130条,主要从共同防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详细】

七问雾霾


治理雾霾时不我待

治理雾霾的难点到底在哪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众所周知,雾霾的形成主要是大量使用燃煤、产业结构不合理、汽车尾气、工业扬尘等。其实,雾霾的形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现在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特别以煤炭为主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据统计,201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是80亿吨,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温室气体在使全球变暖的同时,也产生了雾霾、细颗粒物,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利作用。【详细】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一季度和四季度是空气重污染高发季节,尤其是冬季的发生率最高;而我们国家以重化工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其结果是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详细】

八问雾霾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雾霾到底对公众有何影响,公众应该怎么自我防护?

     ■政协委员梅葆玖:“呼吸不畅通,直接影响嗓子,嗓子都不行了【详细】 。”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还是有一些可信的论据。“灰霾对人类的影响是长期的,很多论文是经历10年才做出来的,因此我们现在依靠的大部分是西方国家的资料”【详细】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我国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起步较晚【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天伦公司董事长张瀛岑:政府应出台相关规定,为受雾霾影响地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室统一配备空气净化器【详细】

     ■专家:首先,尽量减少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室外活动强度;其次,注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再次,在不得不外出的情况下,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最后,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详细】

九问雾霾


全国政协常委黄洁夫:"口罩防PM2.5多是心理安慰"

为什么他们都不戴口罩?

     ■ 全国政协常委、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雾霾是经济发展那么多年的代价。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这是雾霾的特殊意义。近平同志去南锣鼓巷,也没戴口罩。关键还是要把环境治理好,有条件净化净化室内空气。出现警报,橙色的,红色的,多在室内活动,别到户外跑步,跑步呼吸量很大。对PM2.5别过于恐惧。【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回应记者提出的“雾霾天是否戴口罩”时称,“我平时是不戴口罩的”,“相信通过持续不断努力,京津冀一定会再现蓝天白云和碧水清流,河北一定会提供好空气和好风光。”【详细】

      ■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结束时,在被记者问到,“周部长留步,你家用不用空气净化器?”周生贤停住脚步,笑了笑,却没有回答。他表示“希望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号召群众一起揭发破坏环境的现象,一旦发现,就狠狠进行处理。”【详细】

十问雾霾


居民不能一边怨雾霾 一边又不愿安步当车

公众自己可以为治理雾霾做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蔡威:居民不能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又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甚至还为雾霾天气增添更多的鞭炮烟花。应该努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治理雾霾,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雾霾防治预警制度。【详细】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科院高度重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研究所和科研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增强紧迫感,切实承担起国家战略科研力量的历史责任。在这样一个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挑战面前,科学家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