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技

為啥這裡的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張常偉 王 秦 本報記者 張 強
2021年02月05日08:0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啥這裡的科研能力像坐了火箭?

新年伊始,火箭軍研究院某研究室傳來好消息——多項裝備技術難題被攻克,裝備作戰樣式不斷豐富、機動能力跨代躍升,為火箭軍部隊戰略威懾和實戰能力有效提升作出新貢獻。

帶領研究室團隊沖鋒一線傳捷報的正是該院某研究室主任楊必武。自從成為室主任后,楊必武先后帶領團隊完成重大軍事行動保障任務30余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余項,申報專利40余項。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集體的寫實。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作為火箭軍主體科研機構,火箭軍研究院一批高層次人才正蓬勃成長,核心科研能力不斷躍升,肥沃的科研土壤不斷萌發新芽。

科學規劃人才培養路徑

楊維忠是該院的研究員,他從工程師做起,經歷助理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型號總師、研究員的崗位輪換。作為科研骨干,他剛開始沒找到合適的發展平台。

但是金子總要讓他發光。該院黨委在充分調研論証的基礎上,根據科研發展需求和楊維忠專業能力素質,積極為他配備團隊、搭建平台、賦予任務。在上級的支持下,他帶領團隊先后承擔完成重大科研任務20余項,首次實現了某裝備時控自動點火發射,先后完成了3個型號武器的研制、改進和裝備,入選研究院院士后備人選三級梯隊“第一梯隊”。去年底,他晉升為技術三級專家。

要組隊伍,更要帶隊伍。某研究室主任周宏潮,每次受領任務后都像打仗一般,第一時間進入“緊急狀態”,帶領團隊成員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攻關,近幾年先后獲得7項軍隊科技進步獎,所帶團隊被火箭軍評為科研工作先進集體。

對此,該院相關領導表示:“人才建設是強院興院的戰略工程,我們始終強化黨管人才責任,注重統籌謀劃抓建,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合力。”

他們專門研究制定了《人才建設中長期規劃》《院士后備人選三級梯隊培養規劃》《博士后工作發展規劃》,大力實施高端創新人才集聚戰略工程,精准制定多項培養舉措。在此基礎上,他們加強院士帶教工程,先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16所知名高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53家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系,聘請70余名兩院院士擔任帶教導師,開拓院內科研人員的創新視野,提升人才層次。

近年來,該院先后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4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人、全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培養對象40余人。

多措並舉促進素質升級

李賢玉院士辦公桌上的科研計劃表總是密密麻麻——“某指揮系統多級調試”“某新型導彈信息化系統聯調”等多項任務一一在列。她半開玩笑地說:“這就是我的‘作戰地圖’。”

作為我國導彈作戰信息裝備工程管理領域學科帶頭人,她多次帶領團隊走進發射陣地,與官兵一同查需求、找方向,組織力量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完成關鍵技術試驗驗証,有效支撐部隊快速平戰轉換。李賢玉團隊是火箭軍研究院科技創新團隊的典型代表。在該院,像這樣的科研團隊還有很多。

為此,該院前不久專門舉行儀式,為15個火箭軍首批科技創新團隊揭牌。儀式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馮煜芳、肖龍旭、李賢玉為代表的創新團隊帶頭人,宣誓領銜擔綱帶隊“出征”,圍繞實戰需求帶領創新團隊對重點項目展開攻關。

記者注意到,加大高水平創新團隊扶持只是該院帶動催生高層次創新成果和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舉措之一。

該院黨委持續推進“科研聯通戰場”和“科研服務打仗”活動深入,健全完善深度融合機制,開啟“院士部隊行”活動。疫情期間,他們靈活運用視頻連線技術,發揮專家指導和科研支撐最大效力,開辟了加強與部隊一線戰略合作的新路子。

去年9月,該院機關調研組還奔赴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調研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與軍地知名高校在人才建設上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發揮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創新團隊的高層次人才“孵化器”作用。

在此基礎上,該院黨委推行研究室主任競爭上崗和能上能下機制,鼓勵一批批成果突出、素質過硬的科技干部走上科研帶頭人崗位,選拔50余名不定等級研究室主任帶頭謀戰研戰,在全院樹立起“研為戰”的鮮明導向。

名師高徒接力科研創新

作為火箭軍首位院士,年過八旬的唐西生不僅帶給馮煜芳學識上的長進,更為他樹立起“甘為人梯、潛心育人”的好榜樣。2017年11月,馮煜芳也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該院研究員魏詩卉是肖龍旭院士科研團隊的一員。她緊貼實戰需求,先后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7項、國防發明專利26項,2019年獲“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該院某研究室主任王學寧是李賢玉院士團隊的一員。受領研制數字信息化系統任務后,他帶領課題組人員用不到1年時間建成了相關模塊,受到上級機關的好評。

科研創新,貴在接力。名師與高徒的故事,在該院一直廣為流傳。

近年來,該院突出高端引領、團隊扶持和年輕后備人才培養,扎實推進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工程,牢固樹立選人用人鮮明導向,助力人才建設提擋加速,形成了以院士為龍頭,國家、軍隊、火箭軍和研究院四級專家梯次銜接,優秀青年后備人才充足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群體。

不僅僅是人才接力這一項動作,該院還堅持科研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構建形成了1個首批重點扶持的軍隊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15個火箭軍科技創新團隊和8個院本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30個專業技術和專業基礎實驗室。

一系列措施辦法,激發了火箭軍研究院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創新熱情。僅近兩年,該院就承擔千余項科研項目課題,數十項重要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先后有數百名科技干部受到國家、軍委和火箭軍的表彰獎勵。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