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技

學界業界 線上線下 共話內容科技新趨勢

劉志華 楊文全 田爍
2021年01月19日08:26 |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小字號

“內容科技將是建設總書記要求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可行路徑”,“內容科技將打破人們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內容科技助力清朗網絡空間,關鍵要實現‘五化’”……

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1·25”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人民網於近日線上線下結合舉行了一場內容科技座談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來自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騰訊的代表紛紛發言,共話內容科技新趨勢。

內容科技打破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

人民網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葉蓁蓁在致辭中指出,內容科技將是建設總書記要求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可行路徑,一方面是用各種科技手段賦能內容的生產、傳播、反饋全鏈條,另一方面,是呈現內容產業一個更加廣闊的圖景。人民網認為媒體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時代,其中也蘊含著對其他行業進行多維度融合和重組的契機,這個契機的戰略支撐就是內容科技。

“內容科技是內容產業與各種商業服務、各種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在過去的20多年中,各種商業服務進行了互聯網化再造,但疫情暴露出我們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再造才剛剛起步。”葉蓁蓁談道。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指出,內容科技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可以打破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我們應該運用內容科技把信息價值更充分地發揮出來。主流媒體能夠把各個地方的深層次信息,通過全媒體傳播體系特別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匯聚起來,使信息分發更加精准,而且能讓它發揮長尾效應。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認為,應從資訊、關系表達、媒介三個維度理解和把握內容。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趙子忠建議,主流媒體在闡述內容科技方面要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為重要參考,使內容科技的內涵和外延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數字經濟、工業信息化等實現對接。

在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鄭慶華看來,內容科技要為人民創造新的價值,為黨和政府提供內容傳播治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讓互聯網風清氣朗,成為現代治理的重要支撐。

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內容產業加速

“2020年3月底,人民網發布《2019,內容科技元年》白皮書,引起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介紹說,“2020年內容科技白皮書的選題和撰寫工作已經啟動。”會上,專家們解析了內容科技發展呈現出的新特征。

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張勇東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對內容產業的賦能在顯著加速。之前內容產業發展主要是以人為主,如今機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現已進入人機共生的階段。機器參與生產的內容,已經達到可以使用的水平。在內容傳播全鏈條中,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五個環節中,機器最難參與的就是內容生產環節。當前技術和機器在內容傳播領域的五個環節都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聯通研究院5G智庫研究室主任胡博提出,內容科技領域正在經歷“雲網邊端”載體演進。雲,就是雲應用﹔網,就是5G網絡和基站﹔邊,就是架設在不同場館邊緣的平台﹔端,就是手機、大屏、小屏、音箱等互動終端。這些承載傳播內容的載體不斷演進,給用戶帶來新體驗。內容行業正在向視覺化、場景化、平台化、融合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宋建武認為,內容科技對整個社會的信息生成與交互正在發揮重要作用。信息採集方面,大數據給內容科技提供了新的工作場景。打通各行各業、各部門在工作過程中生成和採集的數據,成為互聯網平台內容生產的一部分。信息接收方面,過去一年最大的發展是端側智能化的推進。

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講習教授陸小華指出,2020年,數據流及其實時發布對整個世界的疫情防控產生深遠影響。美國疫情數據普遍引用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疫情數據地圖。從傳播意義上說,數據話語權是國際傳播領域的戰略性競爭焦點。

內容科技發展需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沙裡淘金”困境。騰訊媒體市場部高級公關經理白偉林認為,當前內容產業存在內容消費“規模不經濟”現象,核心問題在於低質量內容蔓延,消費更多並不意味著收獲更多。企鵝智庫報告顯示,超過60%的用戶在抱怨假新聞、標題黨和低質內容。海量內容供給讓用戶處於“沙裡淘金”的困境,導致內容消費從基礎體驗開始就面臨很大挑戰。

白偉林提出,內容推薦正走向“算法+身份認同”階段,用戶對專業、權威的內容更有信任度,更傾向信任和閱讀有價值的內容。平台應聯合廣大內容創作者,共同構建良性內容生態。

“信息孤島”問題。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庄仁峰認為,隻有充分互聯互通的平台和生態,才會促進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才會促進公共服務打破各種藩籬,從而破除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隻有打破“信息孤島”,才能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

在庄仁峰看來,導致“信息孤島”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於ID不統一。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可以通過統一的ID與數字証書綁定的方式,打破界限,形成身份、行為均可追溯的信用體系。

知識圖譜構建技術遇瓶頸。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社會科學與計算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趙鐵軍認為,知識圖譜仍然是人工智能領域關注重點。他期望在今后能夠實現跨領域、跨媒體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的突破。

趙鐵軍指出,知識圖譜需突破在新聞寫作、標題自動生成、文本配圖、多模態語義對齊、看圖說話、聽話做圖、視頻生成等任務中的應用,引領內容處理能力革命性提升,創造內容科技領域新價值。

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鄭慶華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不能僅靠數據驅動,因為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未來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一定是建立在“知識引導+數據驅動”基礎上的人機混合增強智能的新模式。

鄭慶華認為,大數據知識工程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也就是把大數據變成大知識,在大知識的基礎上做語義識別、場景分析、歸納演繹,讓人工智能代替人的腦力勞動,這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也是未來內容科技最重要的“塔尖難題”。

清朗網絡空間關鍵要實現“五化”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尹建偉認為,信息技術對傳媒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懂企業、懂用戶、懂生態、懂產品。信息技術可以讓傳媒實現精准治理與智能決策﹔未來傳媒服務將會形成網絡,傳媒服務網絡中的數據、產品交換,需要構建可信的交易環境,可考慮運用區塊鏈等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內容生產未來趨勢是眾包化、智能化,內容呈現方式將是跨界的、碎片的。

“希望未來看到科技溫暖的一面,有算法,也講心法。”胡博建議,可探討內容科技基礎設施和應用之間的關系,結合數據治理、數據權屬等展開多維度研究。

宋建武給互聯網內容生態治理開出“藥方”: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其他信息終端,通過芯片的植入,就可以獲得更強的邊緣計算能力,從而解決終端智能化問題。增強主流價值觀傳播,在終端解決比在發端解決更有利。

“內容科技最本質的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加工、生產、採集、存儲、傳播、服務、管控各種媒體資源。”鄭慶華指出,內容科技助力清朗網絡空間,關鍵要實現數據知識化、知識體系化、表達全息化、服務個性化、管控一體化。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