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馬麗)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中國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中國女性高血壓病呈現得病率上升、知曉率和治愈率偏低的不均衡現狀。今天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女性健康科普論壇”上,兩位在心血管領域頗有建樹的女性專家同時提出這一觀點。
來自北京醫院的大內科主任何青在作題為《50歲以后女性的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報告時引用數據表明,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導致中國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根據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城市及農村女性心血管病死亡分別增加至總死亡的44.1%和44.6% 。這一數字在歐洲佔到55%(2007年數據),在美國不同種族女性中的調研數字則比中風、肺癌、乳腺癌都要高,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鐘仍會導致一名美國女性死亡。而我國心血管疾病整體情況比腫瘤高了三倍。
她強調,女性冠心病和男性表現的危險因素不同在於其高血壓上升很快,因而女性患高血壓人數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和國際整體數據趨勢一致,但是與此同時,女性對於高血壓的知曉率和治愈率卻是低的,呈現不平衡狀態。
論壇執行主席、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副會長兼總干事、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內科主任劉梅林教授也表示,來自於流行病學的調查,我國女性對自身患有高血壓的知曉率不足10%。她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女性自身理念的變化。
何青同意這一觀點。她認為,“女性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她認為應該加大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意識教育,以提高對心血管病的認識。她特別提出,“相對於男性來講,女姓的社會經濟條件會差一些,她的文化水平會低一些,更年期以后容易出現抑郁的狀況及其他精神疾患,50歲以后,隨著年紀的增加,功能的減退,加之不願意正確用藥,使這些女性可能沒有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這是女性自身的問題。”
何青介紹,女性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吸煙、肥胖、高血壓,以及缺乏運動(勞動不等於運動)、血脂異常、血糖異常、避孕藥、絕經期后激素治療等因素,此外情緒因素在裡面起了很多作用。而女性出現心臟病症狀往往晚於男性十年到十五年,女性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幅度大於男性。
該論壇由中國關愛協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女醫師工作委員會、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組委會共同主辦。論壇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胡啟恆,論壇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東紅,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曉駟,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主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長胡大一教授分別致辭。
![]() |
2013年10月11日,“女性健康科普論壇”在京舉行。圖為來自北京醫院的大內科主任何青在作題為《50歲以后女性的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