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8
本報記者 華凌 綜合外電
霍金曾說:“除非我們移民太空,否則,我不認為人類在未來一千年還能幸存下來,因為會有太多意外事故降臨到棲身於這顆行星的生命身上。不過我是個樂天派,相信人類會走出去,找到適合居住的其他世界。”而火星則是他認為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將目標鎖定火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那裡不斷發射探測器,逐漸在剝離火星的神秘面紗﹔甚至美國前火箭工程師、億萬富翁丹尼斯·蒂托個人還制定資助2008年飛掠火星的旅游計劃﹔更有人在設想,假如人類像登陸月球一樣,在火星會怎樣生活呢?
據英國廣播電台、《獨立報》網站近日報道,3月初,一家專門鼓勵火星探索和研究的非營利性機構火星研究協會,在美國西部猶他州的漢克斯維爾沙漠中開展了為期兩周至一個月的模擬火星生活試驗。(圖1)
試驗期間,6位“宇航員”置身於類似火星地貌的、美國西部猶他州漢克斯維爾沙漠的巨大的岩石地形之中。這組參與者是由20多歲的地質學家、生物學家以及工程師志願組成。其共同的目標——前往火星、在其上生活。(圖2)
眾所周知,人類離開了地球的大氣層,呼吸氧氣便是個大問題,而火星上氧氣的含量比地球低200倍,顯然他們需要攜帶與頭盔相連的呼吸機﹔並且,火星上的平均氣溫為零下53攝氏度,裸露在外的皮膚會被凍傷,所以他們不得不手戴大手套、足蹬笨重的靴子﹔而且,由於火星表面的壓力隻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如果直接暴露在火星表面,人的內臟也會破裂,所以他們必須穿太空服外出,否則肺會立即爆炸。因此,在模擬生活中,所有人都須穿著攜帶生存必需品的沉重太空服行走(圖3),這樣在地球上稀鬆平常的動作變得困難,如提取土壤樣本,成了“體力活兒”。
在火星生存試驗中,這些年輕的科學家除了要行走在空曠無際、一片赤紅的荒漠裡,不時地停下來收集岩石(圖4)和土壤樣品(圖5),或者做一些地形測繪(圖6)之外,一切生活須遵循太空原則:他們要模擬艙外的“太空漫步”﹔時刻穿著太空服、戴頭盔住在一個直徑8米的白色模擬“太空艙”內﹔與“地球中心”通信會模擬火星與地球的通信有延時的狀況﹔期間規劃好每一頓的飯量,因為食物和水很有限,提前吃完將沒有補給,電力資源也一樣(圖7)﹔為更適合火星崎嶇不平的地表,出行的代步工具是火星車等等。
火星研究協會還有另一個基地位於加拿大的北極群島上。此外,還在籌備兩個基地,分別位於澳大利亞內陸和冰島境內,其地理特征都貌似火星環境(圖8)。
盡管困難重重,但科學家認為這項生存試驗意義非凡,希望通過模擬環境裡所汲取的經驗和教訓,對人類有朝一日真正踏上火星后的生存有所幫助。NASA火星探測車項目經理約翰·考拉斯指出:“火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與地球最像的行星。比較而言,火星是最有可能曾存在生命的地方,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棲身之所。”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