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4年7月17日晚,載有298人的馬航MH17客機在烏俄邊境墜毀。這架客機原定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據報道飛機是被擊落墜毀,烏克蘭方面確認機上無一人生還。事件扑朔迷離,眾說紛紜。
北京時間2014年7月23日,台灣復興航空一架載有58人的班機昨日傍晚降落澎湖時,疑迫降失敗墜毀.機上58人中,47死11傷,截至今日凌晨,客機失事現場已找到36具罹難者遺體。
7月24日15:00,國際級功勛試飛員、殲十飛機首席試飛員、空軍指揮學院教官徐勇凌,中國航空學會《航空知識》雜志社副社長、資深航空媒體和科普人俞敏做客人民網,從科學角度出發,解讀MH17背后的科學要素,為你呈現多個角度的事件走向。【預告】
【微訪談】【文字實錄】
【中國科協官網】
但按照每百萬次飛行發生的有人員死亡的空難事故的次數計算,這一概率在1991年是1.7次,1999年下降到1次以下,2000年再次下降到0.85次,而2011年上升為2.16次。
客機迫降通常發生在飛機出現系統故障,或是受外部環境影響如遭遇惡劣天氣等情況下,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造成嚴重后果。如果迫降場條件比較好,操作得當,飛機完全有可能安全著陸。“然而這架飛機顯然沒有做到。”他遺憾地說。【詳細】
幾天內,飛機殘骸、黑匣子均已找到,有關音頻、圖片等証據不斷曝出,越來越多的信息拼湊下,真相仿佛離我們並不遙遠。目前尚無確鑿証據能解開這些疑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