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編者按


  霧霾,恐怕是今年兩會最“火熱”的話題了。就在兩會前一周,中國約七分之一的國土持續籠罩在霧霾之中。

  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作上述表示。

  霧霾圍城,參政議政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如何回應公眾關切?他們又如何看待霧霾?

  人民網科技特別策劃《霧霾十問》——

一問霧霾


中科院大氣霾污染研究報告

為什麼霧霾越來越嚴重?

     ■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持續靜風、高濕、逆溫及細顆粒物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區域弱南風引起的區域傳輸,使本就難以擴散的污染物積聚更加嚴重。【詳細】
     ■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生態紅線劃分專家組組長高吉喜:“城鎮之間布局不合理,導致人口密度過高、產業過於集中。建議設定城市生態安全距離,不要無限制‘攤大餅’,可以避免越來越普遍的連片霧霾。”【詳細】
     ■ 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委員:為什麼一些地方治霾不願動真格?“唯GDP論”政績觀是一個障礙,但並非唯一障礙。【詳細】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看來,大氣污染問題是因為長期積累和發展的,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突然暴發。【詳細】

二問霧霾


兩會期間,輿論對環保方面的提案政策高度關注

霧霾已有治理為什麼公眾感覺不到?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認為:因為如此高的污染物濃度,少量增加或減少對感官能見度幾乎沒有影響。要讓公眾感覺有明顯好轉,更要大力削減污染物排放,使大氣PM2.5濃度下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才會顯示出明顯的效果。【詳細】
    ■ 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環保部調查發現中國治霾存在企業偷排、地方政府保護、監管不到位等三方面問題,雖然老百姓還感受不到,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已有所好轉,希望大家有足夠耐心。【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說,“相信隨著‘國十條’出台后各地方的減排力度加大,霧霾發生頻次或已逼近‘拐點’”。【詳細】
    ■ 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司長羅毅說:本次空氣重污染過程仍然呈現污染范圍大、污染程度重、持續時間長、累積速度快的特點。但與2013年1月份的重污染天氣過程相比,影響范圍、持續時間和污染強度均明顯減輕。【詳細】

三問霧霾


治霾不可“一關了之” 必須從源頭抓起

怎麼治理霧霾?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山西因煤而生、因煤而興,不能因煤而背上包袱。要用改革辦法在煤炭清潔使用技術上尋找突破。【詳細】
    ■ 針對一些城市相繼實施的搖號、限行等舉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直言:減少汽車不是根本,減少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也是關鍵。【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環保局局長張全:現在大家認識到,長三角沒一家能獨善其身,要持久就要有機制,要協同作戰。【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成員王志學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先行工業化國家也曾經歷過,如洛杉磯、倫敦、巴黎、日本東部沿海工業帶及德國魯爾工業區。這些城市徹底根治霧霾用了20—30年時間。治霾是系統工程,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不可簡單的“一關了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從源頭抓起。【詳細】

四問霧霾


我國治霾無需30年 進程將快過發達國家

治理霧霾需要多少年?

    ■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稱,國外經驗表明霧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詳細】
    ■ 環保部副部長周建:“很多人都問過我,我隻能這麼說,霧霾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差不多要15年到20年。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詳細】
    ■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秦大河說,治理霧霾30年太久,三五年也不現實,需要一定的時間。【詳細】

五問霧霾


去年空氣最差十城京津冀佔7個

國家出台了什麼政策治霧霾?

    ■ 李克強: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新機制,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詳細】
    ■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呼吁,通過加強立法,在國家層面強化氣候可行性論証,進一步加快《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等立法,積極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更加重視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建設。【詳細】
    ■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介紹說,去年大氣治理“國十條”明確提出了“京津冀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今年以來京津冀聯防聯控進程明顯加快。“目前,京津冀正在國控站點之外布設監測站點,比如在張家口布設的大通道站點,就是想進一步搞清楚河北、北京如何相互影響,有針對性地減排。”【詳細】

六問霧霾


北京實施“史上最嚴”治霾新規

國家將用多大力度治霧霾?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在擔任總理后所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措辭堅定地說:“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 李克強在報告中坦承,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詳細】
  ■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今年的霧霾相比往年出現了變化,雖然百姓還沒有感受到,但京津冀已經出現好轉,未來治理污染應該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詳細】
  ■ 北京市近日也出台新規。3月1日起,被視為“史上最嚴”的治霾新規《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新規共計8章130條,主要從共同防治、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揚塵污染防治及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詳細】

七問霧霾


治理霧霾時不我待

治理霧霾的難點到底在哪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眾所周知,霧霾的形成主要是大量使用燃煤、產業結構不合理、汽車尾氣、工業揚塵等。其實,霧霾的形成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國現在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特別以煤炭為主時,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據統計,2012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是80億噸,佔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溫室氣體在使全球變暖的同時,也產生了霧霾、細顆粒物,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不利作用。【詳細】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一季度和四季度是空氣重污染高發季節,尤其是冬季的發生率最高﹔而我們國家以重化工為特點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快速增長的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帶來的污染,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超過了環境容量,其結果是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詳細】

八問霧霾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

霧霾到底對公眾有何影響,公眾應該怎麼自我防護?

     ■政協委員梅葆玖:“呼吸不暢通,直接影響嗓子,嗓子都不行了【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從國內的研究來看,目前還是有一些可信的論據。“灰霾對人類的影響是長期的,很多論文是經歷10年才做出來的,因此我們現在依靠的大部分是西方國家的資料”【詳細】

     ■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我國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起步較晚【詳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天倫公司董事長張瀛岑:政府應出台相關規定,為受霧霾影響地區的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室統一配備空氣淨化器【詳細】

     ■專家:首先,盡量減少暴露在室外的時間,降低室外活動強度﹔其次,注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再次,在不得不外出的情況下,注意加強自我保護,選擇合適的防塵口罩﹔最后,注意調整飲食結構。【詳細】

九問霧霾


全國政協常委黃潔夫:"口罩防PM2.5多是心理安慰"

為什麼他們都不戴口罩?

     ■ 全國政協常委、前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霧霾是經濟發展那麼多年的代價。每個人同呼吸共命運,這是霧霾的特殊意義。近平同志去南鑼鼓巷,也沒戴口罩。關鍵還是要把環境治理好,有條件淨化淨化室內空氣。出現警報,橙色的,紅色的,多在室內活動,別到戶外跑步,跑步呼吸量很大。對PM2.5別過於恐懼。【詳細】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在回應記者提出的“霧霾天是否戴口罩”時稱,“我平時是不戴口罩的”,“相信通過持續不斷努力,京津冀一定會再現藍天白雲和碧水清流,河北一定會提供好空氣和好風光。”【詳細】

      ■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結束時,在被記者問到,“周部長留步,你家用不用空氣淨化器?”周生賢停住腳步,笑了笑,卻沒有回答。他表示“希望大家要有足夠的耐心,我們號召群眾一起揭發破壞環境的現象,一旦發現,就狠狠進行處理。”【詳細】

十問霧霾


居民不能一邊怨霧霾 一邊又不願安步當車

公眾自己可以為治理霧霾做什麼?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蔡威:居民不能一邊抱怨霧霾遮天,一邊又不願安步當車節能減排,甚至還為霧霾天氣增添更多的鞭炮煙花。應該努力形成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詳細】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奉化市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治理霧霾,要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新機制,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立霧霾防治預警制度。【詳細】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中科院高度重視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研究,研究所和科研人員要進一步提高責任感,增強緊迫感,切實承擔起國家戰略科研力量的歷史責任。在這樣一個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挑戰面前,科學家將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詳細】